黃河大壩上的“問診人”
“水工管理工作就跟大夫一樣,要對大壩做到望、聞、問、切。”黃河水電公司龍羊峽發電分公司水工班副班長馬良俊這樣形容自己的工作。
馬良俊在工作現場。人民網 馬可欣攝
2012年9月一個尋常的午后,馬良俊背著簡單的行囊來到了龍羊峽水電站。那年,他23歲,從那天開始,龍羊精神逐漸在他心裡生根發芽——“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科學務實、爭創一流”這是龍羊精神的內涵,這16個字的背后,是一段功在千秋的建設歷程。
“聽前輩們說,當時從龍羊峽到西寧要走7、8個小時,作業環境是在高海拔的峽谷,工地周邊經常有野狼出沒,現在在黃河上游聳立的兩座‘水電英雄紀念碑’,其中一座就是為龍羊峽水電站修建過程中因公犧牲的水電先烈而立。”馬良俊的聲音有些顫抖。
龍羊峽水電站景觀。人民網 馬可欣攝
在20世紀80年代,龍羊峽水電站以大壩最高178米、水庫庫容最大247億立方米、單機容量最大32萬千瓦為當時全國已建水電站之最。
這一彎青藏高原上的“天湖”控制著蘭州斷面水量的62%、黃河入海口水量的42%。
龍羊峽大壩500T門機。人民網 馬可欣攝
“剛來的時候,我隻知道龍羊精神,現在我才明白,龍羊人在龍羊精神的感召下,總會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的。”野外觀測,是馬良俊的日常工作之一。在高原缺氧的情況下,上山進行庫區邊坡監測工作時,觀測員們需要扛著幾十斤的儀器。為了減輕負擔,他們隻帶水、饅頭等必需品,踩著寸草不生的砂土,走過狹窄的山路,往往在山路的另一旁就是萬丈深淵。
馬良俊正在進行巡檢工作。人民網 馬可欣攝
“我們到庫區邊坡進行觀測,每個月要在山上吃住十幾天,長期吃不上蔬菜,但也沒覺得有啥。”馬良俊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說。
今年是馬良俊來到龍羊峽的第12個年頭。從一個不知如何擺弄儀器的毛頭小子變成如今沉穩內斂的水工班副班長,馬良俊說這麼多年就想踏踏實實干好這一件事。
開展水工建筑物的巡回檢查﹔進行庫區隱患排查治理﹔開展班組安全建設……為了保障水電站的穩定運行,他總是在路上。
當問起工作累不累的時候,馬良俊笑了,向來訪者講述了自己的回憶——那是2022年初的時候,一個同事的朋友圈讓我印象深刻,他隻發了十個字,“凌晨五點,我們依然投入”。配的一張照片,是我們正戴著安全帽,穿著反光背心,蹲在生產現場。外面的世界漆黑安靜,但廠房內燈火通明。為了龍羊峽水電站電氣主接線及363千伏GIS改造工作順利進行,我們黨員突擊隊帶領同事們一起全力以赴,歷時188天,比原計劃提前5天完工。
龍羊峽“萬裡黃河第一壩”景觀。人民網 馬可欣攝
“有人說,龍羊峽是一座豐碑,一面旗幟,我想這些還遠遠不能代表龍羊峽的全部。龍羊峽,就是一部厚重的文化史,每個龍羊兒女都將在這裡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馬良俊說著,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戴起安全帽,又走向大壩進行消缺檢修工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