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進中國”調研行
活力青海|沿著旅游公路遇見“高原藍寶石”
聽著喜歡的音樂,看著車窗外的美景,來自四川廣元的游客李曉與朋友們自駕行駛在青海湖旅游專用公路上,一路說笑不停,盡情徜徉在青海的夏天。
青海湖旅游專用公路(I期)建成通車。人民網記者 甘海瓊攝
“快停車,這兒可以拍照。”說話間,車已停靠在停車港灣,幾人迫不及待下車,“好美啊!”“太美了!”幾乎同時脫口而出。路邊,金燦燦的油菜花招蜂引蝶,遠處,湛藍色的青海湖碧波蕩漾,更遠處,湖天一色沒有盡頭,隻有棉花糖狀的雲朵緩緩移動,如夢如幻,如畫如詩。“快來,我們一起拍照。”欣賞一番之后,幾人又張羅著擺姿勢拍照。
“高原藍寶石”青海湖是大美青海的一張靚麗名片,也是游客青海之行必打卡的景區之一。近年來,青海湖景區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深化景區提檔升級,著力構建青海湖全域“快進慢游”服務系統。
第二十三屆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正在舉行,選手們騎行在青海湖旅游專用公路上。環湖賽組委會供圖
青海湖旅游專用公路(I期)通車運行便是助力“快進”的關鍵舉措。“以前,六七八月份去青海湖,一路總會遇到堵車的情況,今年一路暢通。”六月的最后一個周末,西寧市民馬翔選擇去青海湖吹吹風、看看景。每年夏季,馬翔總要去趟青海湖,看看那一抹高原藍,“不去趟青海湖,總覺得夏天不完整。”
青海湖周邊風景如畫。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今年5月份,青海湖旅游專用公路(I期)工程倒淌河鎮至二郎劍景區段路面、綠化、交安等工程順利完成施工。道路建設全長50公裡,全線採用一級公路標准建設,沿途規劃建設了四處停車港灣,設計時速60Km/h。
看似普通的一條路,實則不普通。“公路地處生態敏感區,生態環境脆弱,保護要求高。”青海省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熊宏玲介紹,項目開工建設以來,堅持生態優先理念,邊建邊綠,在以良好的路域環境鍛造綠色發展底色方面沒少下功夫。
沿著路邊行走之際,路基邊坡上覆蓋的一層毯子映入眼帘,小草“瞄准”毯子的縫隙直往外“冒頭”。“植物纖維毯下撒播了草種,相當於是給草種蓋了層被子。”青海省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青海湖旅游公路項目辦主任趙青彪介紹,植物纖維毯不僅保溫保濕,還能固定草根,防止被羊群等動物啃食時連根拔起。護好了路基邊坡的草,路基邊坡整體也就與沿途景觀更加協調了。
草籽從植物纖維毯的縫隙裡長出。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一路前行,路中間隔離帶內幾十株大樹郁郁蔥蔥,成為這條路上的一道風景線。“保留、移栽了這些樹,也是邊建邊綠的具體舉措。”熊宏玲介紹,公路規劃建設之初,充分考慮沿途的樹木分布生長情況,在盡可能不破壞的基礎上,優化線路設計。
保留、移栽的樹木。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為全力保護沿線生態環境,減少征地面積,公路設計階段採用改擴建理念進行了施工圖設計,優先採用“無痕跡”生態恢復技術,路基邊坡防護以生態防護為主,以圬工工程防護為輔,如原生草皮貼坡、原生草皮生態邊溝等施工工藝。
這不僅是青海首條旅游專用公路,還是青海首條旅游智慧公路。目前正全力推進智慧化建設,建成后可實現“一張圖”交通業務和旅游業務的綜合管理,並與交警、養護等業務部門進行信息互通,形成聯合管控,實現緊急狀況下的多方聯動救援和應急指揮,為游客提供出行規劃、途中引導、交通旅游、氣象播報等一站式出行信息服務。
此外,公路沿線的隔離欄、路標等基礎設施,充分融合青海湖相關元素,確保“外美內實”。
隔離欄上有青海湖裸鯉元素。人民網記者 楊啟紅攝
當前,青海湖正值創建青海湖國家公園和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青海湖示范區的“雙創”關鍵期,青海湖旅游專用公路(I期)進一步完善了區域高等級公路通行環境,為帶動公路沿線商業及文化產業發展,激發生態旅游發展活力,展示大美青海靚麗名片提供了更好的交通支撐。(萬世成、熊旭、白波、楊啟紅、李依環、甘海瓊、趙敬菡、馬天翼、霍雨佳、許維娜)
“行進中國”大型融媒體系列調研行專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