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行進中國”調研行

活力青海︱探訪金色同仁,尋覓熱貢藝術的“變與不變”

人民網“行進中國”青海調研採訪團
2024年06月29日09:03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車子駛過海黃大橋,沿著蜿蜒的隆務河畔行駛,一路上油菜花開的正盛,群山環抱間,山水同仁愈發顯得生機勃勃。

位於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藏語稱“熱貢”,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這裡是以唐卡、堆繡、雕塑為代表的熱貢藝術發源地,更是畫家之鄉。

“家家有畫院、人人是畫師。”坐落於隆務河流域的吾屯村,是熱貢藝術人才最集中、藝術產業發展規模最大的村落。吾屯村裡的龍樹畫苑,已成為近千名唐卡畫師的創作空間。

龍樹畫院傳習室。人民網 馬可欣攝

龍樹畫院傳習室。人民網 馬可欣攝

“一幅唐卡需要經過8道工序,歷時幾個月甚至幾年時間方能完成,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的是構圖飽滿、色彩艷麗、線條優美、圖案繁密、具有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的精品。”龍樹畫苑負責人完德尖措坦言,“畫唐卡需要耐心和意志力,一年365天約有330天都在作畫,學成出師至少得6年時間。隻要學員好好畫、堅持畫,我們不收學費,吃住全管,全力支持。”

“從前唐卡技藝都是傳男不傳女,家祖傳承不對外,但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我們嘗試招收有藝術天賦的女學員以及前來求學的外地大學生。”走進龍樹畫院傳習室,看著學員們的作品,完德尖措滿眼驕傲地說,“這一變,打開了熱貢藝術傳承的大門。”

唐卡繪畫作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唐卡繪畫作品。人民網 馬可欣攝

龍樹畫苑現有學員76名,除了土生土長的藏族、土族學員外,還有來自山東、陝西、河北、內蒙古、四川的漢族學員。

正在學習畫底稿的尕讓旺姆。人民網 陳明菊攝

正在學習畫底稿的尕讓旺姆。人民網 陳明菊攝

傳習室內,學員尕讓旺姆盤坐在地上,正在學習畫底稿。她告訴記者,“今年三月份從四川阿壩來這裡學習唐卡技藝,制作畫框、繃展畫布、打磨布畫、起稿構圖、上色暈染、勾復線、描金再到佛像開眼、唐卡裝裱等等,我的學習之路才剛剛開始。”

作為同仁第一批設立的鄉村振興幫扶車間之一,龍樹畫苑自2013年正式運營以來,已培養出760名熱貢唐卡藝人,學徒遍布全國,中央美術學院、山東藝術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的畢業生都慕名前來拜師學藝,如今的龍樹畫苑聲名遠揚。

唐卡火了,學員多了,發展好了,完德尖措又有新的思考——傳統非遺技法是熱貢藝術的根與魂,不能變!面對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熱貢藝術究竟還能怎麼變?

“繪畫內容涉及廣泛,好多成品一經上市,立馬被廣東的客戶定走了,還跟進了幾幅同類型作品。后來我們引導學員守正創新,用傳統唐卡技藝‘講述’現代故事。”據完德尖措介紹,熱貢藝術既吸收了漢族文化,又繼承了獨特地方藝術風格,經過不斷傳承變遷,形成鮮明的時代風格及地域特征,內涵也變得更加豐富包容。

近年來,龍樹畫苑年生產唐卡、堆繡、刺繡達500余幅,成品主要銷往京、滬、川等地,甚至遠銷日本、泰國、韓國、馬來西亞、法國、印度、尼泊爾等國家。2020年僅在印度尼西亞就銷售了2000多張。

用完德尖措的話說,傳統非遺技藝與現代思想的碰撞,擦出了熱貢藝術新火花、新機遇。(萬世成、熊旭、白波、陳明菊、甘海瓊、馬可欣、馬天翼、趙敬涵、霍雨佳、許維娜、李依環)

(責編:況玉、甘海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