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樂都:手機變“農具” 特產出“深閨”

“這是我們生產的天然野花蜜,歡迎家人們購買品嘗……”簡單的開場白熱場后,李征開始直播帶貨。
走進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華銳養蜂園,成群的蜜蜂追尋著綻放的花朵,工人們穿著防蜂服,一邊在四處飛舞的蜂群中忙碌,一邊哼唱著小曲。“現在有了好銷路,我們的土特產變成了‘金飯碗’,當然高興!”
近年來,農村日益便捷的交通設施、日趨完善的通信網絡,為電商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擁抱互聯網,讓特色農產品借助電商平台走出大山、走向全國。
主播正在直播賣特產。樂都區商務局供圖
“我們生產的野花蜜賣到了全國各地,去年還接到了香港的訂單,現在大部分產品是通過網絡進行銷售的。”作為樂都區華銳養蜂園的負責人,李征的語氣難掩自豪。
養蜂14年,李征對自己的產品信心十足,可曾經怎麼把好東西賣出去,一度讓他犯了難。“以前隻能坐等收購商,還得自己打電話聯系,轉到電商直播這條賽道后,銷售額一下子增了十幾萬!”如今,直播鏡頭裡土蜂蜜、野花蜜等特色產品琳琅滿目,屏幕上留言點贊不斷。搭上了農村電商快車,李征的養蜂園一年收入近40萬,周邊的農戶也跟著一起致富。
一根網線,連通城鄉,讓分散的小農戶對接了大市場,暢通了從田間到餐桌的產業鏈。截至2023年底,樂都區網絡交易額達7927萬元,建立了191個電商服務站點,服務覆蓋226個村,覆蓋率達63.8%。郵政建設村郵站實現建制村100%全覆蓋,區鄉村三級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同時培育電子商務主體企業18家,個體網店、微店50多家,全區電子商務呈現出全面開花的良好局面,農村電商也成了廣大農民致富的新途徑。
作為青海省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樂都區更是積極對接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等對口幫扶單位收購本地農產品,助力鄉村振興。在無錫市惠山區前洲街道果色花香農貿市場、洛社鎮張鎮橋農貿市場建成運營2家高原特色農產品體驗店,截至2024年3月底,完成網絡交易額1427.68萬元。
“我們還培育了富硒土豆、紫皮大蒜、樂都長辣椒、大櫻桃等10個單品,進一步完善了線上數據信息和農產品網貨供應數據鏈,對溯源體系進行了升級完善,做到‘一品一碼’,實現‘來源可溯、去向可查’。”樂都區電子商務服務中心主任王英說。
樂都區電商培訓現場。樂都區商務局供圖
為了讓特色農產品“走出去”,樂都區推行“支部+電商”“支部書記+電商”的工作模式,讓黨組織開展支部聯建,幫助銷售農產品。除此之外,樂都區還在41個脫貧村支部委員會建設電子商務村級站點,鼓勵農村黨組織發展電商經濟,把電商發展勢頭好的黨員、返鄉大學生納入電商人才孵化計劃,在資金補助等方面給予支持。目前,樂都區已經累積開展電商培訓3831人次,帶動創業就業188人。
農村電商,不是簡簡單單把農產品搬到網上,更重要的是通過機制創新,構建優質農產品產業鏈和供應鏈,促進初級農產品向商品轉變,實現產品增值、產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多贏局面。
手握手機“新農具”、干起直播“新農活”,一大批“新農人”的涌現,為農村經濟注入新活力。農村電商與鄉村產業的深度融合發展,必能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澎湃動能。(馬可欣、嚴靜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2023年青海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6.6%
- 人民網西寧6月4日電 (馬可欣)本網從青海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2023年青海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6.6%(扣除沙塵異常超標天后為97.7%),圓滿完成國家和省定目標任務。 為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青海省立足實際,制定印發系列實施方案,聚力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完善青海省大氣污染防治資金管理,系統謀劃項目工程,充分發揮專項資金效益。…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