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湟源“訂單土豆”讓農戶種銷不犯愁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在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寺寨鄉鏵尖村的田野間,隨著馬鈴薯播種機勻速駛過,黝黑筆直的田壟下,一顆顆馬鈴薯映襯出富農增收的新圖景,在這片平均海拔3000米的土地上,播種工作因地勢和氣溫的差異來得稍晚些。
為確保今年的馬鈴薯播種工作圓滿完成,村黨支部書記張文忠頭戴草帽,與農戶一起參與到馬鈴薯播種的收尾工作中。“播種工作等不起,慢不得,我們扎扎實實播好每一塊地,確保馬鈴薯全部播在高產期。”張文忠說。
鏵尖村馬鈴薯播種現場。湟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馬鈴薯種植是鏵尖村村集體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村民增收的主要途徑。從2007年開始,鏵尖村平均每年近80余戶農戶通過種植馬鈴薯增加家庭收入。2023年,利用鄉村振興財政銜接資金130萬元,鏵尖村對馬鈴薯深加工扶貧車間生產線進行了升級改造,部分馬鈴薯還可以在車間的粉條生產線加工成粉條,既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又為村民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今年,鏵尖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積極響應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號召,進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除了本村種植馬鈴薯340畝外,還從鄰村租賃土地360畝,全部用於種植馬鈴薯青薯9號和青薯10號兩個品種,力爭實現馬鈴薯種植的新突破。
“我們預算了一下,今年這個產量平均(每畝)能夠達到4000斤,一畝地可以掙600元左右。”張文忠說。
馬佔福是寺寨鄉鏵尖村的一位農業承包大戶,今年,他承包著近百畝的土地,用於種植青薯9號等馬鈴薯品種,其中部分土地還被用作馬鈴薯雜交育種的田間篩選。
訂單農業助農增收。湟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據了解,馬佔福所承包的土地,每畝由青海省農林科學院支付1450元至1600元的勞務費用。種植完成后,他將所有的馬鈴薯交付給農科院收購和銷售。在這個過程中,馬佔福負責採收前的一系列田間管理工作,而接下來怎麼賣這件事,他不用再犯愁。
“以前老是有種了賣不出好價錢的情況,也沒啥渠道知道市場信息,就靠自己打聽,現在好了,種完接下來的事情不用操心了。”馬佔福笑著說。
這種訂單農業的合作模式,讓馬佔福心裡踏實了不少。作為當地的農民,馬佔福對於農業生產的艱辛深有體會,過去,種植常常面臨產量不穩定、銷售困難等問題。參與農科院的訂單農業模式,不僅讓他得到了專業的技術指導,還保障了銷售渠道的穩定,大大提高了種植效益。
農業發展,關乎千家萬戶,關乎國計民生。
近年來,訂單農業多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隨著訂單式種植銷售模式逐漸得到推廣,越來越多的農戶也參與進來。訂單農業在幫助農戶對接市場的同時,還有助於推動農業規模化、專業化發展。
以集體經濟“促”農,以種植培訓“助”農,下一步,鏵尖村將強化聯農帶農作用,通過流轉租賃土地帶動周邊近50戶農戶參與種植,帶動增收。同時,為願意參與馬鈴薯種植的農戶提供種植技術培訓,提升農戶種植積極性。
此外,鏵尖村還將擴大訂單種植產業規模。在全鄉范圍內以“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模式,訂單式收購馬鈴薯,擴大產業規模,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
除了訂單式銷售,青海省還拓展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農產品+電商、農產品+直銷店等模式層出不窮,5月18日舉辦的“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級聯賽,更是將品牌足球賽事和特色農畜產品展銷相結合,讓觀眾在享受視覺盛宴的同時,味蕾也得到滿足。
立足特色資源,發展優勢產業,青海省正將一個個“土特產”發展成大產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