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初步開展遷徙猛禽跟蹤調查監測研究

人民網西寧5月10日電 (陳明菊)本網從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獲悉,為進一步加強青海省遷徙猛禽的跟蹤研究,填補青海省乃至青藏高原區域猛禽遷徙調查研究的空白,自2022年開始,在國家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林草局組織青海省野生動物救護繁育中心、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國家公園觀鳥協會開展了救護猛禽的遷徙研究。
2023年1月13日和10月23日,分別在西寧市寧湖濕地和海晏縣尕海村附近救護了1隻白尾海雕和1隻高山兀鷲,經過救治及野化放歸訓練,評估符合野外放歸條件后,分別於2023年2月16日和2024年1月23日為其佩戴跟蹤設備后放歸野外。具體研究結果如下:
白尾海雕。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供圖
白尾海雕野外放歸歷時276天,截至2024年1月17日,成功回傳位點數據4218個,遷飛總裡程4999千米。春季北遷始於2023年4月16日,由青海越冬地歷時29天向繁殖地進行遷徙,先后經過中國甘肅、內蒙古和蒙古國,最后抵達繁殖地俄羅斯安加拉河附近。遷飛橫跨緯度19.22度,飛行裡程3314千米,最大飛行高度為海拔4812米,平均每日飛行距離114千米。秋季南遷始於2023年12月1日,從俄羅斯向南進行遷徙,途徑蒙古國后飛入我國內蒙古,12月13日到達甘肅省武威市紅崖山水庫附近進行越冬,共歷時12天。橫跨緯度13.84度,飛行裡程1685千米,最大飛行高度為海拔2387米,平均每日飛行距離140千米。監測表明,白尾海雕南、北遷飛路線不重合,南遷路線更短而直,採取避開高海拔區域的遷徙策略。
高山兀鷲。青海省林業和草原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供圖
高山兀鷲野外放歸歷時64天,截至2024年3月27日,成功回傳位點數據1478個,南遷總裡程2253千米。歷時30天,高山兀鷲橫跨緯度8.85度,飛行最大高度為海拔5579米,在南遷過程中,跨越了青海、四川、西藏三省區,最終抵達印度阿薩姆邦薩地亞附近。根據文獻記錄,高山兀鷲在青海省為留鳥,意味著青海省分布的高山兀鷲在當地生存繁殖,不進行長距離遷徙,但此次遷徙跟蹤研究表明青海省的高山兀鷲種群中存在長距離遷徙的個體。青海省分布的高山兀鷲種群是否全部或部分進行長距離遷徙,還需要通過持續系統的監測跟蹤進一步研究証實。
青海省是眾多猛禽遷飛通道的重要停歇地、繁殖地,加強對青海省遷飛猛禽時空變化的跟蹤研究,對其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一步,青海省林草局將加大調查監測力度,通過跟蹤研究精准掌握青海省分布的遷徙猛禽的遷飛路線、動態變化、集群越冬范圍及棲息地利用、環境因子變化與遷徙行為潛在關系,進一步揭示其繁殖遷徙策略等科學問題。同時,全面掌握青海省分布的42種猛禽的居留型,為青海省今后開展白尾海雕等瀕危猛禽監測、重要棲息地保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科技支撐,也為全國珍稀瀕危猛禽保護貢獻青海經驗。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一年一度名場面!“高原精靈”藏羚羊大遷徙
- 記者從三江源國家公園管理局長江源園區 可可西裡管理處獲悉 “高原精靈”藏羚羊已於近期開啟一年一度的遷徙產仔 5月7日上午10時17分 今年首批47隻藏羚羊 從109國道可可西裡管理處 五道梁保護站3001公裡處向可可西裡腹地遷徙 這標志著2024年度藏羚羊遷徙已全面開始 藏羚羊遷徙是世界范圍內氣勢恢宏的有蹄類動物大遷徙之一 每年 來自西藏羌塘、新疆阿爾金山以及青海三江源的雌性藏羚羊 會前往可可西裡卓乃湖產仔,結束后攜幼仔返回原棲息地 為做好藏羚羊遷徙期間的保駕護航工作 可可西裡管理處精心部署 安排以五道梁保護站為主的各基層保護站 採取短暫交通管制、禁止鳴笛、巡護救助等有效措施 讓藏羚羊群安全地通過公路,保証在遷徙途中減少干擾 要求工作人員全面掌握藏羚羊遷徙期間的各項動態 對遷徙時間、數量及相關數據做好監測和統計 多年來,可可西裡管理處採取有力措施 不斷加強對藏羚羊及其棲息地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 目前 可可西裡藏羚羊種群數量已達到7萬多隻 並成為了青藏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圖片均由可可西裡管理處提供).…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