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對話地方領導

全國人大代表索南丹增:把握發展機遇 實現綠色崛起

白波 甘海瓊
2024年03月07日12:03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長索南丹增就履行好人大代表職責,全力投身健康現代幸福新玉樹建設接受人民網《對話地方領導》欄目專訪。

人民網記者:近年來,玉樹州秉持生態保護的政治性、科學性、惠民性、法治性、文化性建設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對今后玉樹州的發展,請問您有哪些考慮?

索南丹增代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這也為今年玉樹州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再次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地震重建中的十年,玉樹在全國人民的支援和關愛下,發自內心“生態報國,感恩奮進”﹔進入全省歷史上最好發展階段的十年,玉樹要把握機遇,積極作為,努力實現“生態報國,綠色崛起”。玉樹要實現綠色崛起,就要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統籌推進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有機結合,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積極探索實踐,構建以生態保護為主線主題、以生態化的農牧文旅產業為支撐、以清潔能源普惠區建設為保障的全域綠色發展新格局,努力爭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優勢體現區、全域綠色發展展示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樣板區、低碳無廢示范區。

具體做法上,我們將高質量建設三江源國家公園,探索地方性法規制度和標准體系,最大限度地保護好三江源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拓展全國生態文明示范區、無廢城市和國際重要濕地區創建成效,規劃用好特許經營項目,開發更多的生態管護崗位,健全落實國家生態綜合補償制度,讓群眾享受更多的生態收益﹔以“五個全域”治理為抓手,統籌推進水、大氣、土壤、草原及城鄉環境高標准修復治理,打造三江流域生態綠色長廊,建立垃圾源頭減量標准和長效運行機制,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強化生態科技賦能,提升“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覆蓋面﹔頒布出台《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草畜平衡條例》等生態法治依據,構建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態法治新體系﹔實施“潔淨三江源”和碳達峰十大行動,深入推進“無廢城市”、零碳和清潔供暖示范縣建設,逐步實現全域綠色生產、綠色生活。玉樹將以更高站位、更高標准推進生態文明高地建設,保護好“中華水塔”、三江源,打造具有高原特色和國家代表性的自然保護地典范。

人民網記者:放眼今天的玉樹,“靠天吃飯、靠天養畜”的傳統生產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隨著電商、物流等新興產業擴面延伸,玉樹州如何立足資源稟賦,發揮特色優勢,實現產業發展突破?

索南丹增代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還提到,要“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就玉樹州而言,構建全域生態綠色發展的新格局,生態化的農牧文旅產業一定要起到支撐作用。我們將緊緊圍繞產業“四地”建設重大要求,立足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堅決不搞一哄而上、泡沫化、大干快上,而是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具體就是圍繞農牧和文旅兩大傳統綠色產業,發揮優勢,重點突破,著力構建高端化、綠色化的現代產業體系。生態畜牧產業方面,堅持“綠色、有機、高端”的路子,著力在產業布局、產品質量、效益和附加值上下功夫,大力推進標准化養殖和精深加工、“野血牦牛”種業基地、飼草料基地三大支撐建設,不斷夯實“百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發展基礎,大力培育千頭牦牛、千隻藏羊標准化養殖基地,推動生態畜牧業品牌化、產業化、市場化。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方面,我們將加快構建“生態環境優美、文化氛圍濃郁、旅游要素集聚、服務功能完善”的生態文化旅游發展布局,加快建設省級全域旅游、文物保護示范區和國家級生態旅游示范區,積極打通生態文化旅游發展的“高速通道”,讓游客走進來,聲譽走出去。努力實現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均增長30%以上,旅游業帶動就業人數增長15%。同時,進一步加大項目投資力度,優化營商環境,創新招商引資方式,積極引進一批綜合實力強、科技含量高的企業,參與玉樹特色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新型產業發展。

人民網記者:政府工作報告的民生指標,回應民之所盼,指明施政所向。過去一年,玉樹州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和民生改善,我們也了解到,去年玉樹州財政總支出的80%以上用於民生,群眾生活品質持續改善。今年又將會有哪些舉措?

索南丹增代表:今年我們將持續以鄉村全面振興為引領,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主動融入國家和省上區域協調發展重大戰略,落實新型城鎮化戰略五年行動計劃,加快打造三江源地區中心城市,爭創玉樹市“聯合國人居獎”,全面提升城鎮發展品質﹔積極打造以縣城為載體的新型城鎮化,高標准編制縣城、城鎮及鄉村發展規劃,構建三江源地區以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為主的城鎮化發展布局﹔實施鄉村建設提質行動,健全聯農帶農富農產業體系,培育壯大優勢特色產業,打造鄉村產業示范村,著力在夯實產業基礎、增強產業效益上走出新路子﹔深入開展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創建一批鄉村治理示范村和美麗鄉村示范村,構建基層公共服務惠民體系,全面提升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務效能,打造三江源地區中心城市發展典范。

同時,我們將以健康現代幸福新生活為引領,構建民生高質量發展新體系。聚焦教育、醫療、就業和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短板弱項,推動“人財物”更大力度向基層傾斜,不斷提高民族地區群眾生活品質。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扎實推進高原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改善農牧區生產生活環境﹔開展教育衛生強基固本工作,夯實教育醫療高質量發展基層基礎﹔聚焦就業創業能力提升,出台推動勞務輸出的若干舉措,大力度開發各類就業崗位,打破“走出去”難的瓶頸﹔創新開展農牧區“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打造具有高原特色的社區養老托育新模式。

(責編:甘海瓊、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