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湟源排燈邂逅秦淮燈彩
這場燈會,跨越萬水千山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當新年的第一輪圓月展露夜空,賞花燈、猜燈謎便如約而至了,燈會,向來是中國人的情人節,人聲鼎沸、游人如織,這便是燈會的寫實。
湟源縣丹噶爾古城內欣賞燈彩的游客。人民網 馬可欣攝
在青海省湟源縣丹噶爾古城,除了來往行人臉上的喜意,張燈結彩的花燈更是目不暇接。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這裡顯得格外熱鬧——為了加強南京和西寧兩地的文化交流,西寧市湟源縣牽手江蘇省南京市共同舉辦“雙寧燈會”,將第一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秦淮燈彩和湟源排燈展現在湟源丹噶爾古城和南京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
湟源縣丹噶爾古城燈會現場。人民網 馬可欣攝
“今年展出的花燈是從南京那邊運過來的,樣式新穎又好看,來看燈的人也比以前多。”一直生活在丹噶爾古城老街上的焦齊芳今年已經85歲了,燈會的籌備也為她開了快40年的甜醅酸奶店帶來了新的活力,“以前店裡老人比較多,這段時候來的都是年輕人,店裡的收入也比平常多了三四倍。”笑意從老人的眼角擴散到嘴角。
燈會上正在整理攤位的攤主。人民網 馬可欣攝
雖然燈會還在籌備階段,可夜晚時分熙熙攘攘的人群早已出現在這裡。
“2023年12月底開始試燈那幾天就已經有很多人來了,有本地人,也有從別處過來的。” 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駐湟源工作組的焦昊文說。
勘查現場、交流洽談、討論方案……焦昊文所在的工作組2023年8月初就來到了湟源,日復一日前往湟源排燈傳承保護基地觀摩、與排燈非遺傳承人交流想法,焦昊文和其他同事也逐漸從湟源排燈中感受到了河湟文化的多樣和豐富。
湟源排燈傳承保護基地中制作完成的排燈。人民網 馬可欣攝
“參與‘雙寧燈會’讓我很有價值感,看到青海游客來看我們秦淮花燈,心裡很滿足,湟源排燈在南京也很受歡迎,我覺得為東西部合作交流貢獻了一些自己的力量。”焦昊文說。
江蘇省南京市“雙寧燈會”現場。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今年,湟源縣牽手南京共同舉辦的‘雙寧燈會’,以燈組的形式展現兩地不同的文化,用燈會搭建起兩地民心交融的橋梁。燈會的舉辦不僅可以助推古城形成具有吸引力、影響力的夜游品牌,提升夜游經濟整體的效益與活力,同時也為即將到來的新春佳節增添了喜慶的色彩。”說到這次燈會的特別意義,湟源丹青文旅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寶明這樣表示。
千裡之外,在南京明城牆一側,龍鳳呈祥貼布繡、唐僧取經皮影等10組湟源排燈紛紛亮相。
用時6個月,30多個人參與,歷經制作雕刻框架、上漆美化、燈面繪畫和排列組裝等工序,這10組排燈在2021年1月開始制作,由湟源排燈傳承人張永福進行總設計,為湟源精品排燈。
南京街頭的湟源排燈。南京歷史城區保護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供圖
在南京街頭,引得眾人圍觀的,不僅有排燈,還有湟源剪紙、特色文創產品和湟源陳醋等美食特產。為促進兩地更好地交流,南京市舉辦“雙寧市集”來引薦湟源特色。“我們的產品1月1日就開始在南京售賣了,才開賣一周就補了一次貨,兩三千件產品一下子就賣光了。”丹噶爾皮繡工藝師馮梅萍笑著說。1月18日左右,她准備啟程前往南京,將更多能展現青海高原特色的皮繡作品帶給遠方的客人。
丹噶爾古城內欣賞秦淮燈彩的游客絡繹不絕。人民網 馬可欣攝
談起此次燈會的特殊性,湟源排燈傳承保護基地負責人李永清說,這是兩個國家級非遺文化之間的交融,展示在湟源街頭的秦淮花燈,造型之外的內裡,有著湟源排燈的非遺元素,借助燈會,兩地居民的距離更近了。
穿著漢服前來賞燈的小朋友。人民網 馬可欣攝
誰說不是呢,丹噶爾古城裡,游人的笑聲、交談聲此起彼伏,他們說,這是讓人耳目一新又意義非凡的新年。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門源:冬日崗什卡雪峰巍峨壯美
- 位於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境內的崗什卡雪峰是門源縣群山之首,海拔5254.5米,祁連山脈東段的最高峰,峰頂常年白雪皚皚,銀光熠熠,宛如一條玉龍。冬日的門源,雪山連綿起伏,盡顯巍峨壯美﹔沿途成群的岩羊悠閑自得地在草原上散步,它們靈動的身影,給高原增添了勃勃生機﹔凌冽的寒風、古老的冰川盡顯蒼涼寂靜。…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