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本網專稿

積石山6.2級地震

有速度 有力度 有溫度——青海救援安置見聞

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
2023年12月27日09:18 |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小字號

北京時間12月18日23時59分,甘肅臨夏州積石山縣發生6.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截至目前,地震已致青海海東32人遇難。

從生死營救到轉移安置,從排查隱患到搶救傷員,連日來,青海各級各部門聞震而動,為了群眾的安危和冷暖,日夜奮戰。

一支支救援力量從四面八方趕來,一大批黨員打頭陣,做先鋒﹔一頂頂帳篷在安置點支起來,救災物資和生活必需品第一時間配發到安置點和群眾手中﹔一場場愛心援助,匯聚起了冬日的一股暖流,溫暖了災區群眾的心。

聞震而動 一切為了群眾生命安全

一場突如其來的強震,將人們從睡夢中驚醒。頃刻間,瓦礫散落、牆壁坍塌、房屋被毀。一夜之間,成千上萬百姓失去了家園。

地震發生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於19日早率國務院工作組緊急趕赴甘肅、青海地震災區指導抗震救災工作。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強赴甘肅、青海地震災區檢查指導受災群眾過冬安置和災后恢復重建等工作。

12月21日,在草灘村參加救援工作的消防隊員們正在集結。人民網記者 劉沛然攝

時值寒冬,震區情況格外復雜嚴峻,但災情就是命令。

中央組織部從代中央管理的黨費中向甘肅、青海2省劃撥資金,用於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工作。

財政部、應急管理部緊急向甘肅、青海兩省預撥中央自然災害救災資金,支持地方開展抗震救災工作,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最大限度減少災害損失和影響。

中華全國總工會緊急下撥工會救災慰問資金,用於慰問傷亡職工群眾、受災職工群眾和救災人員。

青海省各部門也緊急開展震后救援工作。

震后5分鐘,青海省立即啟動地震應急響應,迅速了解震區相關情況,立即調度應急搶險救援力量,做好物資准備﹔

物資緊急裝車運往災區。青海省應急管理廳供圖

震后10分鐘,海東市地震局和青海省地震局駐道幃藏族鄉俄家村工作隊第一時間前往現場了解相關情況﹔

震后2小時,青海省抗震救災指揮部啟動地震災害Ⅳ級應急響應,印發《關於開展抗震救災有關工作的緊急通知》﹔

震后5小時,青海省財政廳緊急下達抗震救災補助資金5000萬元,全力支持保障受災地區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青海省軍警部隊、應急、消防、交通、住建、水利、自然資源、電力、通信、衛生、教育等省直各相關部門迅速投入搶險救災,各方救援力量火速集結,各類搶險救援設備及時到位,分秒必爭、全力以赴,為災區注入股股暖流。

一頂頂藍色帳篷成為受災群眾溫暖的家。人民網 顧斐菲攝

當日上午,救災帳篷在安置點緊急搭建,用於安置受災群眾的一頂頂藍色帳篷成為他們溫暖的家,青海省各級政府各部門最大程度確保了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

生命為重 讓受災群眾住得暖、吃得熱

平均10多分鐘,這是為受災民眾搭建一間活動板房的大概用時。一間活動板房面積18平方米,可供4至6人入住,屋內配有床、被褥、桌椅和火爐等基本生活設施。中鐵二局集團有限公司西安公司副總經理成波說:“我們怕群眾受冷,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搭建,好讓他們早點搬進來。” 

陽光透過窗戶照進活動板房。人民網 白波攝

“震后我們在帳篷裡住了兩天就搬進寬敞暖和的板房,心裡踏實多了。冬至當天,我們還吃上了熱騰騰的餃子,心裡別提有多溫暖了。”草灘村村民祁海民說,因為撤離及時,他家人員沒有傷亡,但房屋卻倒塌了,現在家回不去了,但是看著眼前的一切,“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即便現在是寒冷的冬天,我們內心真的很溫暖。”祁海民滿含熱淚,陽光正透過板房的窗戶照進來,爐子裡的火燒得正旺。

村醫正在為災區群眾看病。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在活動板房的醫療問診點,草灘村村民秦秀花前來就診,地震時因為著急撤離,胳膊受了皮外傷非常疼痛,村醫李海善細心幫她做了檢查,並開了藥。

據青海省海東市抗震救災指揮部介紹,截至目前,青海已設立141個臨時安置點,安置受災群眾18259人,累計發放帳篷、折疊床、棉被褥、棉大衣、取暖設備等各類救災物資5.94萬件套。

還有兩組數據同樣激動人心:

截至12月25日,海東市三縣中小學已全面復學復課,其中線下復課中小學355所,涉及學生11.86萬名﹔線上復課中小學16所,涉及學生0.77萬名。

截至12月24日18時,中國中鐵援建青海省民和縣地震災區的700套臨時安置房已全部完工,受災村民已陸續“拎包入住”。

12月24日下午,青海省抗震救災現場指揮部會議暨災后重建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要求要做好民生保障各項工作,妥善安置好受災群眾基本生活,全面恢復正常生產生活秩序,建立防止返貧致貧人員台賬,逐一進行研究,確保無遺漏全覆蓋,堅決防止因災返貧、因災致貧。

中央和地方千方百計做好受災民眾安置,全力保障各類物資充足,加速搭建活動板房,確保生活用電用水、看病就醫,加緊開展建筑設施受損情況摸排、評估和搶修,第一時間推進學校復課……讓受災民眾安全溫暖過冬,生活早日重回正軌。

安置點附近,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生命至上 守望相助 傳遞愛心

走進民和縣中川鄉美一小學安置點,陽光暖洋洋地照在院子裡,整齊地帳篷周邊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草灘村黨員祁進才正在帳篷外清點簽收剛剛到達的一批物資。“我們年輕的幾個黨員24小時值班呢,有些物資半夜到,需要我們清點簽收,村民需要啥,我們再分發。”祁進才滿臉疲憊但眼神堅定有光。地震發生后,他和其他幾名黨員一直堅守在這裡,白天協調帳篷、分發物資,晚上清點簽收物資。“我們是黨員,關鍵時候能多做一些是一些。”說罷,祁進才又向另一個安置點跑去……

中午12點,安置點旁的愛心餐供應點陸陸續續排起了長龍,一碗碗熱氣騰騰的臊子面讓安置點暖意融融。

愛心餐供應點暖意融融。人民網記者 張莉萍攝

地震發生后民和縣職業技術學校第一時間成立臨時黨支部,學校組織老師和烹飪專業的學生前往安置點為受災群眾、救援人員等免費提供愛心餐。“現場救援上我們使不上勁,但這種關鍵時刻,黨員就要沖在第一線。”民和縣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馬學志一邊在愛心供餐點忙活一邊說道。

這樣的場景在災區安置點不少見,地震發生后,省內兄弟市州緊急籌備帳篷、生活用品等物資馳援海東﹔省外愛心人士不遠千裡驅車趕往災區,運送帳篷、棉被等物資﹔災區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搬運物資、幫助老弱兒童……點點滴滴的患難與共,讓這個嚴寒的冬天充滿溫暖。前往災區的路上,各地牌照的車載著急需的物資駛往同一個目的地,一幕幕讓人動容。

各地愛心物資馳援災區。海北州委宣傳部供圖

受本次地震影響的草灘村村民大部分為土族,安召舞是當地廣泛流傳的舞蹈,是土族人民歌頌人畜兩旺,五谷豐登,祝願吉祥如意的無伴奏圓圈歌舞。採訪結束時,土族大爺站在滿目瘡痍的土地上,滿眼堅定地說:“會很快的,我們會很快再次跳起安召舞!”

(責編:甘海瓊、張莉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