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楓橋經驗”青海湟源做優“背包警務”

“要說解決問題,還是得找警察啊!”
“民警給我們講清了政策規定、法規底線,我們願意信服。”
薄暮的寒冬,在升起炊煙的街巷,青海省湟源縣公安局的民(輔)警身著警服,行走在家家戶戶。為從源頭上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糾紛,青海湟源開展“背包警務”工作新模式,用全新的理念和行動夯實基層基礎工作,綜合施策、精准發力,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急群眾所急、解群眾所憂。
警察評理——派出所“老徐調解室”口碑“響當當”
“走走走,這事兒我們去找警察評評理!”
11月15日一大早,湟源縣大華鎮居民老趙與鄰居張大嬸“互不相讓”地走進了大華中心派出所,“嬸子,這是咋了,鬧矛盾了?”當時正在值班的民警徐進看到后連忙出來迎接。
“我鬧?本來就是你的問題!”
“別著急別著急,咱們進調解室倒杯茶慢慢說。”
派出所內“一件事一次辦”窗口。湟源縣公安局供圖
上前迎接的民警徐進,是大華鎮上數一數二的矛盾糾紛調解高手。在“老徐調解室”裡,徐進照顧雙方情緒,耐心從中調和。半小時以后,隻見徐進同張大嬸、老趙一起走了出來,三人臉上都挂著笑容,一場看似吵得“不可開交”的矛盾就這樣被老徐輕鬆化解。
“老徐調解室”可不隻有一個“老徐”,在派出所崗位上的同志都是“老徐”,都以“老徐”的名義不斷為群眾排憂解難。
11月24日下午,民警洪雲鵬就接到了轄區周先生的求助——“我就說他了幾句,結果就跑出去了!這孩子脾氣犟得很,打不得罵不得,學習還一團糟!”周先生顫抖的聲音中難掩生氣與無奈。
原來,周先生的孩子因學習成績下降,與家裡人鬧矛盾后離家出走。家務事,從來都是“剪不斷理還亂”,但是遇到這“家務事”,民警還是決心要“斷一斷”。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民警的幫助下,周先生的孩子成功被找到。民警洪雲鵬變身“說理官”,針對父親的教育方式以及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情況進行疏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最終父子倆“重歸於好”。
調解現場。洪雲鵬攝
大華中心派出所設立的“老徐調解室”,既是優化轄區矛盾糾紛合力化解的重要舉措,又是滿足群眾多領域需求的得力保障。今年以來,大華中心派出所累計排查矛盾糾紛123件,調解成功120件,調解成功率高達98.36%。
警網融合——多元力量保障矛盾糾紛全力化解
“阿爺,您看這張圖片,這種植物就是罌粟花,葉長橢圓形,一般夏季開花,開的花朵大而艷,有紅色、紫色、白色……”巴燕派出所民警趁著午間休息,在小廣場上拿著宣傳資料以“嘮家常”的方式向群眾講解著禁毒知識。
除此以外,派出所民(輔)警還深入到極有可能種植原生植物的田間地頭、閑置院落、廢棄廠房、農家菜地等認真探查,特別對往年非法種植原生植物的區域和農戶進行重點排查。
“警察同志,你講的這種花,我好像在某處院子裡見過,要不你們過來看看?”派出所民輔警跟隨村民的腳步來到一處院落內,成功鏟除大罌粟花46株。
特警隊員向群眾普及知識。湟源縣公安局供圖
問需於民方知冷暖,問計於民方知虛實。在湟源縣,全縣23個警格與194個綜治網格精准對接,59名社區民輔警、157名村警聯合1173名網格員深入開展基礎信息採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隱患排查、矛盾糾紛化解、重點人員監管等工作,調動資源要素聚集聯動,精准開展基層治理工作。要把百姓裝在心裡,是每一個網格員心裡的想法。
“小劉,把記錄本和紅袖標帶上,我們去社區轉一轉,上次55號家屬院有人發傳單,今天再去看看,如果真有這事,我們得趕緊上報給派出所的同志。”城關鎮南小路社區工作人員董報萍說道。
“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網”是他們的堅守,他們既是問題的收集員和巡查員,也是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更是百姓各項服務事項的代辦員。
通過深化融合,湟源縣還選派民警下沉基層任“穿警服的社區(村)副書記”,推動實現“風險防控在源頭、矛盾化解在基層、問題消除在萌芽”,實現轄區各行各業微管理全覆蓋,派出所日常警務工作從桌上派單化向線下無紙化轉變。
四色預警——創新措施構建長效預防機制
“我們轄區內的各項事故與案件很少,大家伙兒一天都樂呵呵的。”巴燕中心派出所所長鐵生虎自豪地說。
立足轄區工作實際和“派出所主防”工作職責,巴燕中心派出所首次提出並運用“藍黃橙紅”四色預警工作機制。
“我們以早預警、早控制、早處置為標准,在排查轄區矛盾糾紛信息時,根據矛盾糾紛性質、調解難易程度和社會風險影響等因素進行評估研判,將矛盾糾紛劃分為藍色、黃色、橙色、紅色四個等級。”鐵生虎說。
民警入戶調解。魏浩攝
對風險系數低,經民警現場調解,基本達成一致意見的,評估為藍色低風險等級。
對同一糾紛重復報警2次的評估為黃色較低風險等級,依托派出所三級聯調機制,充分吸納村內德高望重的老人、村干部、網格員、村內老黨員等參與警民聯調,及時避免“小糾紛、小矛盾”拖成“大問題、大隱患”。
對同一糾紛重復報警3次以上的,評估為橙色中風險等級,發揮派出所所長進鄉黨委班子職能作用,統籌基層派出所、司法所、人民調解委員會等力量,綜合運用“情、理、法”反復開展人民調解、司法調解、行政調解,嚴防“民轉刑、刑轉命”事件發生。
而對於責任歸屬復雜、短期內難以化解,同一糾紛重復數次報警且當事人有個人極端行為的,評估為紅色高風險等級,由湟源縣公安局統籌成員單位力量持續跟進化解,實現“公安吹哨、部門報到、聯合化解、長期關注”。
“藍黃橙紅”四色預警機制的推行推廣,以明確的處置目標和方法及時現場介入,有效解決了以往因“捂在家中不知情”“攥在手中調不動”等一系列“延期化解”而造成矛盾糾紛發酵升級的問題,到達了“控在萌芽、基層化解”的效果。
“群眾利益無小事”正是“背包警務”的初心與堅守,每一位穿梭於街巷的警務人員,承載著的是一方百姓的信任與希冀。近年來,湟源縣始終堅持“預防引領、多元共調”的理念,深入踐行“楓橋經驗”做法,全力推進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民警走到哪裡,裝著百姓的心就生根在哪裡,“背包警務”是職責,更是關切與重托。(馬可欣、劉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