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寧湟中玉拉村:草莓致富經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立冬。
向西,沿著蜿蜒的小路,來到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與車窗外清冷的高原初冬風景相比,玉拉村的溫室大棚裡蔬菜青綠、瓜果挂枝。這裡的“溫室經濟”,不僅豐富了周邊百姓的“菜籃子”“果盤子”,還鼓起了當地村民的“錢袋子”。
《野果集》裡盧梭寫到:“印第安人稱草莓為心果。”因為草莓果實的形狀像一顆心。玉拉村村委會副主任賈貴順說:“我們‘心果’上用了心,也得到了回報。”誰也沒想到,在高寒青藏高原上,還能長出草莓,給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
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草莓。 馬琰攝
“玉拉”寓意糧倉,因西納川河穿流而過,土壤優沃,自然資源條件好,具有發展現代農業產業的天然優勢。然而由於地理位置偏遠,技術落后,多年來村裡的農產品種植產業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開發。“剛開始我們這沒技術沒人才,在發展現在農業產業的道路上隻能說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了不少彎路。”走在田間小道,賈貴順看著眼前一排排大棚有感而發。
幾年的發展中村裡成立了合作社,在政府不斷支持下,各項種植技術也逐漸成熟,村民們對產業發展也越來越有信心了。賈貴順介紹,玉拉村成立玉拉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以來,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在農產品行業中率先打響了“玉拉農家”果蔬品牌。產業園建成后,引入的農產品不斷增加,黃瓜、草莓等瓜果的種植也形成了規模。但是因為氣候問題,草莓的種植產業一直未能得到有效開發,玉拉草莓產量低、質量差等系列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機遇總是青睞有准備的人。湟中區依托東西部協作平台,與江蘇省農科院積極對接,建立合作,挂牌成立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西寧高原草莓種業研究院,並簽訂《草莓脫毒苗3年供應協議》,由此開辟了草莓“西苗東輸”的新路徑。
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草莓。 馬琰攝
這對玉拉村來說無疑是“利好”。隨著產業技術和人才的不斷擴充,玉拉村之前碰到的技術難題、市場問題迎刃而解。玉拉村黨支部也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積極參與西寧市“菜籃子”項目建設,引入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實行規范化、標准化生產,通過“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建設“玉拉現代農業科技產業園”,開辟了集“產、儲、供、銷”為一體的新型農業發展渠道。
“現在我們玉拉產業園區佔地2600畝,大棚有1040個,草莓的種植面積有400畝,將近300個大棚,合作社營收毛利450萬,我們一共340戶村民加入合作社,人均年收入28000元。剛上市的這個草莓品種叫章姬,因為在高原地區,早晚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所以草莓個頭大,含糖量高,”賈貴順驕傲的說。
玉拉村經濟合作社負責人賈貴順查看草莓長勢。馬琰攝
湟中區多巴鎮玉拉村村民採摘草莓。 馬琰攝
生長在高原,因東西部協作而跨越千裡,最終落戶東部城市的草莓,甜蜜了大家的味蕾,也成就了高原百姓產業振興的路徑。“天氣冷了,大伙的干勁更足了。” 冬日暖陽斜照在賈貴順的臉上,看著大棚裡的草莓,他的雙眸充滿希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青海省2023年度坡耕地綜合整治工程建設已過半
- 人民網西寧11月4日電 (記者楊啟紅)記者從青海省水土保持中心治理部獲悉,2023年,青海省在黃河流域計劃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3項,坡改梯面積2.2萬畝,修建田間道路36.47公裡、排水溝12.66公裡,項目區涉及湟中、互助、民和3縣(區),總投資4400萬元。截至目前,3個項目區日動用推土機等機械260余台,日投入勞力700余人,共完成坡改梯1.51萬畝,完成率已達69%,完成投資2685.66萬元,完成率為61%,目前各項目縣(區)正按預期目標有序推進,有望12月底前全面完成建設任務。…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