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標准、嚴要求 青海守住綠水青山、守好金山銀山

人民網西寧6月29日電 (記者劉沛然)記者從今日召開的青海省生態環境廳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十四五”以來,為統籌推進青海省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深化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青海省生態環境部門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不斷助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一批影響群眾健康的環境風險被徹底消除,為保障生態環境質量穩定向好發揮了積極作用。
查處違法行為方面,青海省生態環境部門全面推進長江、黃河流域青海段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334個湟水流域入河排污口整改完成86.1%,270個黃河干流入河排污口正在開展監測溯源整治,推動水環境質量穩定向好。對生態環境部交辦的“黃河清廢行動”137個問題點位完成“清廢”工作並組織開展后期督察,進一步鞏固排查整治行動成效。2021年來,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檢查企業21154家次,查處違法企業679家,行政處罰362起,罰款4000.57萬元,查封扣押12件,限產停產2件,移送公安機關偵辦20件。
助力營商環境向好發展方面,青海省生態環境部門充分運用在線監測、視頻監控、遙感監測、無人機巡查、管理信息平台審查等新技術手段,不進入或最小程度地進入企業現場,實行非現場執法,精准高效打擊違法行為,做到對守法者“無事不擾”,對違法者“利劍高懸”。在保持執法力度不變的前提下,累計將7類711家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對納入清單企業實行差異化監管,累計開展非現場檢查3566次,精准發現問題143個,通過電話、網絡、現場幫扶等方式服務幫扶企業3030家次,減免行政處罰22次。
化解信訪案件糾紛方面,青海省生態環境部門不斷暢通信訪渠道,將“12369”環保舉報熱線並入“12345”政務服務平台,出台了《青海省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舉報獎勵辦法》,鼓勵公眾參與舉報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定期對已辦理的信訪件開展回訪,確保“事情解決、群眾滿意”,2021年以來,全省各級生態環境部門共受理各類信訪案件2848件,年度辦結率為100%。
危險廢物污染源頭管控方面,青海省生態環境部門不斷優化固體廢物處置設施布局,嚴控省內能力過剩的涉及危險廢物處置利用的新建項目,堅決禁止跨省轉入運輸貯存過程環境風險大、處理過程污染風險高的危險廢物,積極推動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生產工藝裝備依法依規退出。積極推進清潔生產,支持研發、推廣減少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和降低工業危險廢物危害性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從源頭上減少危險廢物產生量、降低危害性。
提升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方面,青海省科學謀劃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布局,有序推動危險廢物處置能力明顯提升。著力抓好醫療廢物收集處置能力建設,8個市州及格爾木市醫療廢物處置中心全面投入運行,日處理醫療廢物能力59.8噸、轉運能力64.2噸。同時,將涉及危險廢物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工作納入政府應急響應體系,完善環境應急響應預案,加大應急物資儲備,保障生態環境安全。目前,青海省具有危險廢物處置利用資質的持証單位40家,危險廢物利用處置能力基本滿足需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聽主創人員講述《河湟》背后的故事
- 6月26日晚,由中國歌劇舞劇院導演楊竹韻任總導演、西寧藝術劇院創排的舞劇《河湟》在青海大劇院傾情首演。 舞劇《河湟》追尋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絲綢南路的足跡,以馬家窯遺址舞蹈紋彩陶盆、沈那遺址圓銎倒勾銅矛等中華五千年間孕育出的瑰寶為線索,融入了青海花兒、河湟皮影戲、青繡等多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核和精髓注入舞蹈之中。…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