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人與青山不相負

宋明慧
2022年05月12日08:25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今天的青海大地,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全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由此帶來的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美美與共,讓綠水青山成為了青海的優勢和驕傲。

青海地處三江源頭,被譽為“中華水塔”,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責任重大、任務艱巨。站在重要節點,時間的坐標清晰勾勒出青海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上揚曲線: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可可西裡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形成重要成果《西寧共識》。豐碩成果拓展發展空間,青海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統領,已開啟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序幕。

綠水青山顏值高

當吐新的花團撩開春天的面紗,充滿生機的新綠順著山川大地蔓延開來,北遷的候鳥和青海湖開湖撞個滿懷,人們欣喜地感嘆,青海已今非昔比,生態環境質量越來越優,生態保護成果效益日益凸顯,成為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承擔著維護生態安全、保護三江源、保護“中華水塔”的重大使命。

青海的生態戰略地位引人注目。2016年以后的短短幾年時間,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在全國兩會期間參加青海代表團審議,兩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諄諄囑托青海兒女立足“三個最大”省情定位,落實“四個扎扎實實”重大要求,建設產業“四地”,打造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堅定不移做“中華水塔”守護人。對此青海各族干部群眾牢記於心,以切實保護好地球第三極生態為己任,心懷“國之大者”,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黃河上游重要支流湟水河,是哺育青海的母親河,可是在工業化和沿岸發展中也遭受過“創傷”。青海省委省政府站位生態保護高度,作出了“還青海人民一條干淨清澈母親河”的庄嚴承諾,果斷治理沿岸污染企業和產業,大力度投資實施湟水流域水污染綜合治理,從治水到治污治岸,從河道治理到景觀美化,而今的湟水河出落成了沿岸群眾喜愛的游憩地。截至“十三五”末,湟水流域出省斷面Ⅲ類水質佔比不斷提升,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湟水河達到Ⅲ類。

自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以來,青海省圍繞藍天、碧水、淨土,堅持點面結合,扎實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環境保護和土壤污染防治。截至“十三五”末,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較2015年提高13.5個百分點,19個地表水國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優良,優良比例較考核基准年(2014年)提高15.8個百分點,高出國家目標10.5個百分點。

“十四五”開局之年,青海全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5.6%,長江、黃河干流、瀾滄江和黑河出省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及以上,青海成為全國唯一河流國家考核斷面Ⅰ至Ⅲ類水質比例達到100%的省份。且全省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劃定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並實行分類管理,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超國家目標8個百分點,西寧市完成“無廢城市”試點任務,形成“西寧模式”在全國推廣。

生態宜居百姓美

從體制試點到正式設立,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生態管護公益崗位的設立不僅有利於共建共管共享協調發展機制,而且使得園區內生態生產生活實現了協調共贏。人類保護生態,生態反哺人類,擘畫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美圖。

在長江源頭第一縣——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今年38歲的索南文毛親歷過草原退化嚴重,草場大片出現黑土灘的慘痛。而今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他深切感受到家鄉的生態環境得到了實實在在的保護,草原和河水都比以前干淨了,很多野生動物也回來了。現在的索南文毛是一名生態管護員,巡護、監測、記錄成為了他的日常工作。

現如今,園區內的牧民家庭每家都有一名生態管護員,實現了“一戶一崗”,生態管護員每月都有固定的工資收入,為家庭帶來了一筆可靠收入。一個生態管護員,能帶動起一個甚至幾個家庭共同參與生態保護。曾經的放牧者成為了生態環境守護者和生態保護受益者。

目前,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個。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瀾滄江源昂賽大峽谷、瑪多黃河源雲享自然特許經營試點項目也在穩步推進。這些特許經營項目在給來訪者帶來高端生態體驗,接受環境教育的同時,還帶動了當地牧民就業增收。各地通過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引導扶持牧民群眾以投資入股、勞務合作等形式,開展家庭賓館、牧家樂、民族文化演藝、交通保障、餐飲服務等經營活動,使群眾獲得長期穩定收益。

在青海湖北岸的海北藏族自治州剛察縣,每年湟魚洄游季節,眾多省內外游客慕名前往,因此帶火了當地的旅游、餐飲、住宿業。郭永忠家住剛察縣泉吉鄉新泉村,隨著青海湖生態保護成效日益凸顯,這個曾經的漁民如今在家門口靠著生態旅游做起了“綠色”生意,每年都有可觀的收入。像郭永忠一樣“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還有很多,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的持續遞進,一方面增進了民生福祉,另一方面也促使各族群眾成為了生態保護的踐行者和宣傳員,使保護生態蔚然成風。

綠色發展正當時

生態是自然稟賦,更是寶貴財富。生態賦能推動綠色發展。立足青海實際,生態處於優先地位,貫穿發展之線涵蓋產業之面,從“五個示范省”“四種經濟形態”到打造生態文明高地和“四地”建設,綠色發展正當其時。循著青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足跡,產業結構調整、優勢產業布局、生態產業的崛起,青海的比較優勢和發展后勁日益彰顯。

抓住難得的發展機遇,青海省以打造世界級鹽湖產業基地為目標,在統一開發、建設、管理和統一標准下,經過幾代人努力,那滴來自大自然的鹵水在一項項技術攻堅中實現了從單一向多元發展,打造出了一批資源互補、產業融合、科技融通、人才互動、技術領先的鹽湖產業集群,優勢凸顯的行業龍頭企業推動著鹽湖產業高質量發展。

在泛共和盆地和柴達木盆地,大片大片的光伏光熱板和隨風轉動的大風機,展示著青海清潔能源產業的恢弘氣勢。把光熱風等資源變為產業發展優勢,青海清潔能源裝機在全國處於領先。從“綠電”7日、9日、15日到“綠電三江源”百日再到“綠電7月在青海”,一路上漲的數字背后是產業鏈條的日益完整和進步。世界首條清潔能源輸送通道“青豫直流”一期疏通送電,“青豫直流”二期開工建設,青海零碳示范產業園區綠電工程啟動。青海,正在向國家清潔能源產業高地高歌邁進。

讓我們再把目光轉向田野鄉村,油嘴灣、邊麻溝花海、青海“小三亞”等都是近幾年出現的鄉村旅游“新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城裡人紛紛前往“打卡”。利用當地的生態環境優勢,打造各具特色的花海經濟,帶動住宿、餐飲、鄉村體驗等,滋潤著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再看青海湖,憑借獨特的地理和生態價值,成為青少年“走進自然課堂,見証青海湖美麗生態”生態研學的打卡地﹔茶卡鹽湖,探索走出了“工業+旅游”的有效路徑﹔門源油菜花海,影響力已經從省內沖向全國。打造生態旅游目的地,將會為大美青海賦予更深內涵。

優良的生態環境為高原特色農牧產業發展打開了發展空間。貼上“綠色標簽”的“青字號”產品,在國內市場上的銷路越來越寬,從青海走出的牦牛、藏羊、枸杞等備受消費者青睞。各地積極打造綠色有機農畜產品輸出地,全民參與的“禁塑行動”,為產業發展帶來的是一場生態稟賦“綠量”和發展“含金量”的雙效提升。如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草原生態良好,環保理念斐然成風,他們的精深加工雪多牦牛肉也隨之走向全國各地。

艱辛與努力同行,耕耘必有收獲。如今的青海,無論城市公園,還是鄉間地頭,無論高山草原,還是江河湖畔,天藍地綠、河清湖晏是最鮮明的生態標識。良好的生態環境中,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