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國家公園省,美麗中國的靚麗名片

張多鈞
2022年01月12日08:40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新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發表2022年新年賀詞。賀詞中提及黃河長江“母親河”、碧波蕩漾的青海湖、藏羚羊繁衍遷徙,這些都是生態青海的場景,更是青海踐行“三個最大”要求,建設國家公園示范省的豐碩結果。

  青海地處青藏高原,被譽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是我國乃至東南亞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球生態系統中具有獨特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2016年,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啟動,青海在全國率先承擔起先行先試任務,開啟了中國建設國家公園的新紀元﹔2017年,青海成為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之一,至此青海成為全國第一個“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省份﹔2019年6月,青海省政府與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啟動共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並於8月共同舉辦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2020年省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統籌“五個示范省”建設,即:國家公園示范省、國家清潔能源示范省、綠色有機農畜產品示范省、高原美麗城鎮示范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省。

  建設國家公園省,傳遞大美青海情,是時代賦予青海的神聖使命,也是黨中央交給青海的重要政治任務,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在建設國家公園示范中貢獻著“青海智慧”“青海經驗”,青海勢在必行。

  三江源國家公園

  正式設立

  過去的一年,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

  2021年10月1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領導人峰會發表主旨講話時指出:中國正式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位列中國首批,成為青海省第一個國家公園。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是我國第一個得到批復的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實現了從無到有的艱難歷程。這裡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借鑒,沒有成熟的經驗可照搬,是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結合。

  回望走過的路,我們既欣喜又驕傲。自然資源所有權和行政管理權關系理順,“九龍治水”局面被打破,執法監管“碎片化”問題得到解決﹔生態保護制度創新實踐,確立了依法、綠色、全民、智慧、和諧、科學、開放、文化、質量建園理念﹔國家公園內生活的1.7萬余名牧民群眾端起生態“飯碗”,成為生態管護員——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是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在全國人民面前的一次新展示,是青海扎扎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的一份新答卷,在青海生態保護建設史上具有開創性和裡程碑意義。

  三江源國家公園正式設立、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各項任務完成,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規劃有序推進,青海正在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范省,努力走在前端、打造高端,向世人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

  構建自然保護地

  新體系

  按照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的主要目標,在全省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分類科學、布局合理、保護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形成自然生態系統保護的新體制、新機制、新模式,促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保護好“三江之源”,守護好“中華水塔”,維護好“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是建好國家公園示范省應有之義,更是青海為建設美麗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青海在全國率先出台貫徹落實《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的實施方案,確定了示范省建設8個方面42項具體行動﹔推動建立長江、黃河、瀾滄江流域省份協同保護三江源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機制﹔全省共設置草原、森林、濕地生態保護公益崗位14.51萬個。

  為推進治理能力現代化,青海還率先探索自然保護地立法,起草了《青海省自然保護地條例(草案)》﹔在園區設立野生動物救護繁育站、生態科普站、信息監測站,建立生態保護專業化隊伍﹔建設祁連山國家公園大數據中心,構建了“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監測網絡、自然資源基礎數據庫和統計分析平台﹔建立了中科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祁連山國家公園國家長期科研基地。

  責任在肩,使命在前,咬定青山不放鬆,2022年,青海將全面建成以三江源、祁連山、青海湖、昆侖山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立具有青海特色的綠色發展和管理、科研體系,充分彰顯國家公園省的示范帶動作用。

  打造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的典范

  黨的十八大以來,青海通過三江源、祁連山兩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探索,總結了經驗、取得了成效,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轉化為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的新實踐。

  經過多年努力,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育成果顯著。現在的三江源區濕地面積由3.9萬平方公裡增加到近5萬平方公裡,上世紀60年代消失的千湖競流景觀再現三江源頭。雪豹、普氏原羚、藏羚羊、野牦牛、藏野驢、黑頸鶴等珍稀瀕危物種種群數量逐年增加。藏羚羊由上世紀90年代的不足3萬隻恢復到現在的7萬多隻,普氏原羚從300多隻恢復到2000多隻,青海的生態環境在持續好轉。

  針對野生動物與牧民之間的沖突,青海省探索野生動物保護模式,強化國家公園執法力度,建立了群防群治和社區協作保護野生動物機制,並建立了保護基金和野生動物損害賠償制度。

  雜多縣昂賽鄉年都村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內率先嘗試建立了家畜保險基金制度,牦牛繳納的保險金共同納入社會捐助和政府籌措資金,補償基金的使用權歸村委會所有,村委會下設3到5人的審核小組,專門負責對野生動物襲擊事件取証、調查、驗証,並發放補償。

  三江源國家公園引導牧民群眾規范開展特許生產經營,構建完整的生態體驗和環境教育體系,根據《三江源國家公園產業化經營項目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試行)》,在瀾滄江源園區昂賽大峽谷開展生態體驗項目特許經營試點,處理好了生態保護與牧民增收關系,處理好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系,實現“為公眾提供親近自然、體驗自然、了解自然以及作為國民福利的休憩機會”“鼓勵公眾參與,調動全民積極性,激發保護意識,增強民族自豪感”的目標。

  預計到2025年,青海將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特色鮮明的自然保護地模式,成為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示范區、自然保護地體系典范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先行區、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區、優秀生態文化傳承區。

  從地廣人稀的三江源,再到風景秀麗的祁連山,青海踐行國家公園示范省建設的腳步依舊鏗鏘有力,青海有信心,更有實力擔當。

(責編:陳晶、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