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科教文衛

守護“未來”

——走進三江源②

咸文靜 張鵬
2021年10月14日08:57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索加鄉寄宿小學的學生們。張鵬攝

  英雄的杰桑·索南達杰,

  他為人民奉獻了生命。

  現在,

  我們要向他學習。

  ……

  往爐子裡添了幾塊牛糞,伴隨著一陣火星飛舞,火苗比原先燦爛了。吃完午飯的白瑪措毛坐在一旁的凳子上,輕聲唱著。這是四年前她到玉樹藏族自治州治多縣索加鄉寄宿小學上班時學會的第一首歌。說不上是誰作詞作曲,可連一年級的學生知道,歌裡唱的這個人是索加的兒子,也是索加的英雄。

  平均海拔4500米的索加鄉是青海省西南最偏遠的牧業鄉,地處三江源腹地。打從建鄉以來,幾百戶牧民以西恰山為中心,分散居住在周邊近萬平方公裡的草原上。多年前,連接索加和縣城的還是一條土路。牧民想進趟城往往得走一天。久而久之,仿佛遙不可及的索加就成了“天邊的索加”。也正因如此,作為長江源頭第一校,這所距離縣城260多公裡的小學是當地條件最為艱苦的一所學校,70多名學生全部來自索加的幾個村子。

  2018年,從青海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學專業畢業的白瑪措毛通過考試成為了索加鄉寄宿小學的一名老師。沒到這兒之前,這個從小在稱多長大的姑娘就聽說過索加的苦。可當她踏上這片土地后卻發現,學校的基礎設施要比想象中好得多。

  但是,真正讓白瑪措毛意外的並不是這件事。

  “老師,我剛撿到了一個瓶蓋。”到學校不久后的一天課間,一個小男孩跑到白瑪措毛面前,興沖沖地沖她報告。拿著瓶蓋的手舉得很高,一雙大眼睛扑閃扑閃,盛滿了期待。沒明白怎麼回事的白瑪措毛下意識摸了摸男孩的頭頂。得到了肯定,男孩咧嘴一笑,歡快地跑開了。

  中午在食堂吃飯,白瑪措毛向幾個前輩說起課間的“奇遇”。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白瑪措毛這才明白,在這所學校,隨手撿垃圾是每一屆學生都已經養成的好習慣。

  “為啥呢?”這個肯定的答案,讓白瑪措毛有些意外。

  “你也知道,索加是索南達杰的故鄉。這所學校是他的母校,又建在長江源頭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我們沒有理由不做些什麼。”校長扎西達哇緩緩說道。像是講給白瑪措毛聽,又像是自言自語。其實,他剛到這兒當校長時,也有過跟白瑪措毛一樣的疑問。但當他了解到學校設立生態課堂的初衷后,這個土生土長的治多人被打動了。

  都說孩子代表著未來,保護環境也是保護人類的未來。接過前任遞來的接力棒,幾年間,扎西達哇和同事做了不少嘗試,努力讓學生的心靈更加豐盛。

  “以前是給學生們講索南達杰、講藏羚羊,告訴他們怎樣去保護家鄉的生態環境。現在的生態課堂上,老師們也會講像雷鋒這樣家喻戶曉的人物,會講村上、鄉上發生的好人好事,讓孩子們向身邊的榜樣學習。當然,除了講,還得做。

  我們帶著他們走出校園,去撿垃圾、學習分類垃圾。”說到這些,扎西達哇的臉上有了神採,連那一道道皺紋裡都放出光來。

  “原來是這樣……”

  白瑪措毛的目光溜出窗外,望著幾乎看不到一點垃圾的校園,心裡動了一下。為了跟其他老師一樣上好這堂生態課,白瑪措毛想了不少辦法。每次隻要一站上講台,她就能想起電影中索南達杰中槍的那個瞬間,總覺得自己能做的還有太多太多。

  2019年開始,學校又想出了新點子。學生把撿來的塑料瓶、紙盒等可回收垃圾交給班主任,可以換取鉛筆、文具盒、電子手表和書包。而這些垃圾在學校倉庫積累一段時間后,再由學校統一拉到縣城賣到廢品站,這筆錢再用來購買獎品。

  活動一開始,扎西達哇心裡也有些沒底兒,不知道學生願不願意參加。

  其實,扎西達哇的猜測和擔心完全是多余的。對於這件事,學生的積極性十分高漲。

  五年級的索南東周家住君曲村。跟周邊住著的四五戶鄰居一樣,父母都是牧民。通過上生態課,他知道了索南達杰的故事,也了解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上學期開始,每次放假回家,索南東周一邊放牧,一邊在草原上撿垃圾。時間久了,不僅父母支持他,就連鄰居也會幫忙留意。一開始收獲不多,隻能換到鉛筆和文具盒,積攢一段時間后,他帶著整整一編織袋的塑料瓶來到學校,交給班主任后換到了一個紅色的書包。

  受學校影響的不僅僅是學生。五年級的永措卓瑪家住當曲村,父母都是牧民,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家裡的幾十頭牦牛。

  “如果水污染了,魚就會死。那其他地方污染了,草原上別的動物也會越來越少。”

  “我和同學一起出去撿垃圾,大家一邊唱歌、一邊撿……”

  教會了學生,也就教會了學生的父母。慢慢地,小卓瑪發現,送自己去學校時,父親再也不會朝車窗外扔垃圾。平時放牧看到草原上有垃圾,他就會隨手撿起。

  去年,24歲的達哇才吉從青海民族大學畢業后,也來到了這所學校,成為二年級的語文老師。了解到學校的傳統后,這名年輕教師意識到,在生態保護方面,她並不用給學生們講太多。就像是一日三餐中的酥油、糌粑一樣,保護環境的觀念已經融入這些孩子的生活中,再自然不過。就連日常打掃教室衛生,學生們都特別仔細、認真。

  新鮮血液的注入,讓學校的傳統有了更多形式的延續。

  “可以帶著學生編排一場以生態保護為主題的文藝節目!”

  “干脆用環保袋做衣服來一場時尚秀。”

  幾個年輕人商量這事兒時,扎西達哇坐在一旁靜靜地看著。眼光裡有欣喜,更有期待。

(責編:楊玥、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