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青海頻道>>青海要聞

新時代筑起新的精神高地

——柴達木精神述評(下)

劉法營 通訊員 喬 宇
2021年09月24日09:16 | 來源:青海日報
小字號

而今,在柴達木盆地,在田壟邊隨處可見的機械化作業。

植綠戈壁灘,發揚“柴達木精神”。

“農墾文化”以群眾自發籌建的民俗文化展覽館的形式,在烏蘭縣希裡溝鎮得到傳承。

位於都蘭縣巴隆鄉的“昆侖鐵騎”紅色教育基地追憶著民兵連老一輩們不可磨滅的精神。

社區裡展覽的老物件寄托著柴達木人的“鄉愁”。

莫河駱駝場歷史陳列館。青海日報記者 蘇烽 攝

緊跟新時代的步伐闊步前行,柴達木精神也在大力弘揚和發展豐富中,如江源之水,從汩汩觴觴化為浩浩蕩蕩,潮涌拍岸,百舸爭流。精神的巨大推動力,已經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轉化為把握新時代新要求、激發新擔當新作為的強大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發揚光榮傳統,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努力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無愧於先輩的業績。”殷殷期待,諄諄教誨,為我們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從光輝歷程、偉大奇跡、寶貴精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汲取精神的養分,不斷深化和放大精神的內涵和外延,正在化為我們的政治自覺和鮮活實踐。

傳承紅色基因

為發展注入活力元素

在艱難歲月中,柴達木盆地孕育出曾經激勵幾代人奮發有為的“柴達木精神”,曾於這塊自然環境嚴酷、風沙肆虐之地筑起了勇於奮斗、生生不息的精神“制高點”。

而今,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秉承著先輩們創下的“精神基業”,以激昂的精神風貌,賡續“艱苦奮斗、團結奉獻、自信自強、開放包容、敢為人先”的柴達木精神基因,在新時代、新征程勇毅篤行,不負使命,爭取更大榮光。

時近中秋,烏蘭縣域內的莫河駱駝場,周邊牧草茂盛、庄稼金黃。通往駝場區域的路兩旁,先輩栽下的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幾代人居住過的一排排平房還在,曾經的電影院幾經修繕依然保留原貌,“大食堂”“豆腐坊”等在延伸歷史軸線、增強歷史信度、豐富歷史內涵、活化歷史場景中,讓人依然可以體味到這裡曾經的崢嶸歲月,曾經的艱苦付出,曾經的忘我追求。

傳續紅色基因、精神和心靈得到滋養。莫河駝場利用這裡六十年代建起的160平方米的土房老會議室,改造成為“紅色革命歷史陳列館”,展出“西藏運輸總隊”珍貴原始歷史文獻、實物、照片等,以再現當年的艱苦歷程,詮釋不可磨滅的“駝工精神”,省內外到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人員絡繹不絕。

傳續紅色基因,更為發展勵志。駝場充分挖掘自身在生態、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諸多資源,利用駝場的區位優勢,以“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忍耐的柴達木駱駝精神,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駝工精神,打造古絲綢之路上的新驛站”為主題,以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模式,努力為駝場探索出一條主打紅色品牌、帶動產業融合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而距此百余公裡外的德令哈市柯魯柯鎮,傳承著“農墾精神”,鎮首以巨型犁鏵為標志,鎮中聳立著人拉肩扛、治沙造田的農墾大軍雕塑群像,街道仿舊如舊,再現昔日農墾大軍“激情燃燒的歲月”……農墾文化旅游漸行漸熱。

精神支撐發展,發展豐富精神。

守住根脈

為發展挺起不屈脊梁

在柴達木盆地,幾十年前最先踏進戈壁大漠的先驅者和拓荒者,正因為憋足了一口氣、攢足了一股勁,要為黨和國家分憂解難,不惜歷經千辛萬苦、千難萬險。我們的國家走出的一條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繼而到“強起來”的輝煌大道,讓中華民族挺直脊梁自立於世界之林,這其中不乏柴達木精神貢獻出的支撐力量。

在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依然要發揚堅韌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和斗志,方能達到理想彼岸,化夢想為現實。

在登高望遠中,柴達木人依靠黨的領導產生了“柴達木精神”,在曾經的沃土中接續精心培育新希望的種子。

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為青海鹽湖工業在新起點的發展形成了“破題”的原發動力。鹽湖工業圍繞構建和延伸循環經濟產業鏈條,採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聯合攻關與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突破了鹽湖固體鉀礦固液轉換、冷結晶正浮選提高鉀收率、高鎂鋰比鹽湖鹵水吸附法及膜分離法提取碳酸鋰、鹽湖鹵水萃取法提取氯化鋰、電解法金屬鎂生產工藝引進再創新等一批行業難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多項技術獲得國家技術專利,並領先世界同行業水平。

鹽湖工業把技術創新作為發展的戰略支撐,優化整合科技資源,與科研院所合力攻關,攻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目前,鹽湖工業以氯化鈉為原料,形成工業氯化鉀、烷鹼、純鹼、農業硝酸鈉、熔鹽級硝酸鈉等產品產業鏈。自勵自強的精神在鹽湖產業發展中日益彰顯出來。

也同樣在柴達木精神的鼓舞和感召下,柴達木盆地裡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型裝備制造等“新”字號產業,擺開戰陣,蓄勢待發,為民族產業的崛起,挺起脊梁、昂然突進。“產業報國”精神,在新時代托起蓬勃朝陽。

使命擔當

讓大漠戈壁換了模樣

柴達木盆地開發建設的道路有多麼艱辛,如英雄史詩般的柴達木精神輝煌史冊就有多麼厚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

憑借柴達木精神薪火相傳,一代代柴達木人緊緊依靠黨的堅強領導,生生不息與大漠戈壁宣戰,傳續的精神,讓亙古的柴達木既有了“綠水青山”,又擁抱了“金山銀山”。

這裡是中國三大內陸盆地之一,面積約24萬平方公裡的區域內,除去少量的湖泊、濕地,更多的便是連綿的風蝕沙丘和戈壁大漠。因此,柴達木也成為全省沙化面積最大、治理難度最大、生態建設和保護任務最為艱巨而繁重的地區。

“在柴達木栽棵樹比養活一個娃娃還要難。”一句在當地流傳了不知多少年的“口頭禪”,隨著柴達木的后人秉承、弘揚先輩們“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拓荒精神,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其間的轉換,依然是靠著精神鑄就的堅毅品格,使風沙滿天的柴達木“改了模樣”“換了人間”。

而今,這裡的柴達木梭梭林、格爾木胡楊林、可魯克湖-托素湖、諾木洪4個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同烏蘭縣境內的哈裡哈圖國家森林公園和烏圖美仁等3個重點封禁保護區,共同在曾經一片熾黃的柴達木版圖上,描繪出日益向外浸染的綠色畫卷。

柴達木精神在豐富和發展中,為這裡以艱苦奮斗筑起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家園。柴達木人以精神優勢,推動柴達木實現綠色、生態、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

憑借這一精神優勢,綠色生態帶起了綠色產業。在德令哈、在格爾木、在都蘭、在烏蘭,以及柴達木盆地的各市縣、工行委,集中連片的枸杞種植,在防風固沙、保護生態的同時,全產業鏈總值過百億元的枸杞種植生態“紅利”,綠了柴達木的生態,也紅了柴達木的產業。這是活化的敢打敢拼、艱苦創業的柴達木精神使然,這是自信自強、科學務實的柴達木精神融合到新發展理念中開出的發展路徑。而在柴達木的戈壁灘上,將此前的生態“包袱”轉身為發展草產業的沃土,也當是靠柴達木精神“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又一誕生於新時代的傳奇。

在柴達木盆地,這裡的“柴二代”“柴三代”們也正沿著先輩們開出的道路、踏著先輩們留下的足跡,傳承弘揚柴達木精神、在新時代奮發有為,在新征程鏗鏘前行……

(責編:陳明菊、劉沛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