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奏響“全面小康”幸福交響

2021年06月12日09:38  來源:青海日報
 

遼闊的海西大地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挺進的道路上奮勇爭先。 通訊員 巴圖那生 攝

  初夏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微風蕩漾,楊柳吐翠。八百裡瀚海戈壁,源自亙古的嚴酷自然環境,在曾經塑造了“柴達木精神”和“兩路精神”的同時,也為柴達木人的精神家園注入了敢為人先、勇於突破的秉性。

  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這種秉性融合到高質量發展的大潮之中,已經顯化成一種信念和力量,以潮涌拍岸之勢,在海西州的遼闊大地席卷開來,產生了空前的活力。

  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方式、提升發展質量,全州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瀚海戈壁砥礪奮進如約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循環經濟,奏響高質量發展“最強音”

  “循環利用是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要求,全國都應該走這樣的路,青海要把這件事情辦好,發揮示范作用。”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青海,為青海進一步加快循環經濟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思路、提供了遵循。

  順應我國經濟已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潮,海西州選擇與生態建設相向而行的產業,推動現有產業向高質化、高端化、綠色化轉型。找准定位和方向,以十足的緊迫感搭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實現融入國家戰略的高質量發展。

  在歐洲下一場雪,或許與海西有關。因為歐洲所用的融雪劑,可能是由海西純鹼企業排放的廢液為生產原材料制成的。

  出德令哈市區南行數公裡,青海金鋒實業有限公司處在工業園的戈壁一隅。跟隨公司董事長鄧良明,來到一格格清澈見底的廢液自然蒸發池邊。鄧良明手指蒸發池說,這些都是從“兩鹼”企業排出來的廢液,順著專設的管道輸送到這裡,經過自然沉澱晾晒,就成為他們的生產原料。

  眼前的蒸發池,在將廢液中的水分自然蒸發后,析出的氯化鈉,作為原料可回輸到純鹼生產企業,進行再次循環利用。而經過蒸發濃縮、烘干提純、精深加工等環節制成的氯化鈣、氯化鎂產品,又可作為融雪、石油勘探、化工等行業原材料,進入國內、國際兩大市場。

  同金峰實業一樣,青海西部鎂業公司的原料場上,被稱為工業垃圾的水氯鎂石像水一樣源源不斷地流進生產車間,轉眼變成了市場上搶手的氫氧化鎂等耐高溫材料。

  “這條年產15萬噸氫氧化鎂生產線,每年將吃掉150萬噸水氯鎂石。”西部鎂業項目部總經理助理嚴虎說:“通過政府搭橋,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含氯化鈣蒸氨廢液,再次輸送到金鋒實業生產優質的無水氯化鈣產品,再將產生的冷凝水回收利用,實現了蒸氨廢液的循環利用。”

  一端是發展所需,一端是“在保護中發展”,海西用實際行動破解了這道繞不過去的難題。在“變廢為寶”中,實現生態環保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鄉村振興,

  奏響高品質生活“新序曲”

  眼看今年的旅游旺季就要到了,位於海西州東部的烏蘭縣茶卡鎮上十分熱鬧。家住茶卡村的施玉萍和村裡不少村民一起,在家裡蓋起了新房。依托不遠處的鹽湖資源,家庭賓館、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這個小鎮上。

  2015年,隨著一張“中國最美天空之鏡”的照片爆紅網絡,茶卡由從前“門前冷落車馬稀”迅速蛻變成“人生必去的地方之一”的網紅打卡地。

  茶卡鹽湖的“天空之鏡”,照亮了茶卡鎮的建設之路,以此為品牌,帶動起茶卡這座古驛完成了向新型城鎮的嬗變。持續數年的茶卡鹽湖旅游“井噴”之勢,帶動了茶卡鎮與周邊地區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茶卡鎮市場主體從以前的規模迅速遞增到558家,全鎮圍繞旅游從業商戶佔到80%以上,直接帶動就業逾千人,間接帶動就業3千余人。“景鎮聯動”和軟硬件的巨資投入,使茶卡鎮收獲了“國家特色小鎮”“中國最具文化價值的特色小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等多項國家級桂冠。

  走出靠鹽產業、鹽文化支撐起來的茶卡鎮,沿路西進,去往青海惟一的哈薩克族村落——馬海村。

  馬海村的哈薩克族群眾是20世紀80年代初從青海海西遷回新疆后,又從新疆遷回青海海西。2002年底,國家先后投資2700萬元,在如今的柴旦鎮馬海村實施了包括定居點建設、水電路設施建設在內的安置工程,並為83戶哈薩克族群眾劃撥了1.8萬公頃草場,453.3公頃耕地。

  剛到馬海村的時候,情況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麼樂觀。“一腳踩下去,白土都能把腳埋住”,這是當時馬海村的真實寫照。

  然而,16年后的今天,當我們再次走進這個在青海惟一的哈薩克族村落,一戶戶農家小院整齊有序,道路兩旁樹木蔥蔥,現代化的太陽能路燈高高聳立,村中道路全部實現硬化,車子能開到每一戶人家門前﹔廣場上,籃球場、健身器材一應俱全,村民的人均純收入由2002年集中安置時的430元增到現在的11000元,正在向“小康村”奮力邁進。

  以茶卡鎮、馬海村為代表的一個個城鎮、村庄,形態各異、特色鮮明,成為海西鄉村振興進程中的新律動。他們或把握機遇、創新轉型升級,或找准特色、引導當地發展,或依托小鎮品牌、傳承特色文化。這些有產業、有內涵的發展平台正在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民生改善,

  奏響民生福祉“幸福曲”

  “每天走在路上,看見干淨整齊的街道、清澈的巴音河,心情很是舒暢。現在居住的房子越來越寬敞,驅車在路上越來越輕鬆,愜意的生活讓人感覺居住在這裡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家住德令哈市的馬仁守這樣評價自己居住的生活環境。

  讓每個人都能共享到小康社會的成果,才能使經濟社會發展更加和諧穩定。投入“真金白銀”、傾注真情實感,民生至上的執政理念深植於海西州發展的方方面面。

  “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這種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的日間照料中心,在德令哈市開設了5家。居住在德令哈市瑞和小區的趙生忠大爺吃過早飯,散著步來到濱河路社區的日間照料中心,那裡有他安度晚年生活的場所和設施,還有他的老伙伴、棋友和牌友。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正是源於這一鼓舞和鞭策,過去五年海西州將全州75%以上的財政支出用於民生保障,海西州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率先在全省完成義務教育發展國家驗收,州、縣、鄉、村、四級衛生機構覆蓋面達100%、實施城鎮棚戶區改造1.6萬套、農牧民危舊房改造4393套……一張覆蓋城鄉的基本民生保障網越編越精致,“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夢想正一個個變為現實。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挺進的第一個五年,建設綠色、開放、品質、共享、和諧柴達木的新篇章,海西正乘勢而上……

(責編:楊啟紅、劉沛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