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樹:牢記殷殷囑托守護“中華水塔”

——堅持“三個最大”守護“中華水塔”系列報道之二

程宦寧

2021年04月16日08:47  來源:青海日報
 

 

生態保護和農牧業發展“比翼齊飛”。 青海日報記者 陸廣濤 攝

  三江源18個核心保護區中,有10個在玉樹藏族自治州巍巍的蒼莽雪山間,保護區面積達9.6萬平方公裡,佔玉樹州總面積的41%,佔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的72%,玉樹生態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因此,保護好三江源生態就是玉樹最大的政治、最大的責任,也是最大的潛力,玉樹生態不僅承載著地理坐標上的“海拔高度”,更承載著保護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政治高度”。

  一直以來,玉樹州始終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囑托,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全力以赴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完善頂層設計,

  搭建生態保護四梁八柱

  16年前,牧民昂文格來還居住在平均海拔4175米的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措池村的草原上。 

  從20世紀70年代起,由於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加之受全球氣候變化因素的影響,三江源生態系統持續退化,鼠害頻發、土地沙漠化程度加深……

  2000年,國家正式成立全國最大的自然保護區——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在國家總體規劃三江源自然生態保護后,2004年,政府開始動員生活在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人們退牧還草,生態移民。

  昂文格來成為最早一批響應國家三江源生態移民政策的人。翌年,他和鎮上158戶牧民,搬遷到在格爾木市為他們新建的昆侖民族文化村。

  16年一晃而過。這裡先后建起小學、敬老院、文化廣場,日子越過越順心,老家的草場如今成為野驢、馬鹿等野生動物的天堂。

  “十三五”以來,玉樹州把生態立州戰略擺在突出的位置,扎實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抓緊落實青海省委省政府“五個示范省建設”責任目標,積極推動建立長效機制,建立新型綠色績效考評制度,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各級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認真落實,努力為實施生態立州戰略探索路子、積累經驗。

  玉樹州生態環境局局長多加說:“五年來,玉樹州大力實施退牧還草、生態移民、建設養畜、鼠虫害防治、黑土灘綜合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等16個項目,累計投入28.7億元,實施了‘三江源’‘可可西裡’‘隆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完成草原禁牧387萬公頃,減畜209.03萬隻羊單位,滅鼠5297.26萬畝(約合353.15萬公頃),黑土灘治理69.34萬畝(約合4.62萬公頃),生態移民6535戶33012人,封山育林0.7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2%。”

  從頂層設計到全面部署,從最嚴格的制度考核到更嚴厲的法治,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有序推進,42.25萬玉樹兒女深刻認識到:保護好三江源,保護好“中華水塔”,不僅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使命,更是每一個人肩負的家國重任。

  呵護綠色江源,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曾幾何時,一提到玉樹想到的是荒涼、高寒和脆弱的生態環境。

  而如今,廣袤的玉樹大地上天鵝蹁躚、雪豹漫步、水獺捕食、白唇鹿出沒……草原就像一塊綠色的地毯一樣,鋪向遠方,潺潺的流水、冰川、湖泊、草甸、森林、鮮花……高原勝景美不勝收,使人流連忘返。

  這些生態環境的變化,離不開成千上萬守護在一線的生態管護員。

  走進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內的曲麻萊縣曲麻河流域,不時能見到一群佩戴紅袖標的生態管護員。在他們中間,有一位肩背照相機、懷揣巡護日志的年輕管護員,他叫卓瑪加,是曲麻萊縣曲麻河鄉多秀村的牧民。

  過去,卓瑪加拿著羊鞭放牧。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后,他和村裡人的草場都納入國家公園重點保護區內,他和許多牧民戴上生態管護員袖標,用牧人最溫暖的愛心,守護著這裡一切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三江源生態資源安全、野生動物保護默默地奉獻著。

  卓瑪加說:“生態管護員的工作比放牧要辛苦得多。每天我都要騎三四十公裡的摩托車去巡護,遇到野牦牛產仔的時候,最遠的巡護裡程超過50公裡。但是巡護岩羊、藏羚羊、藏野驢時,這些動物都在地形復雜險峻的地方出沒,摩托車進不去,我就隻能騎著牦牛,一天走20多公裡。更加難走的懸崖、沼澤等地隻能徒步,有時一天要走上十幾公裡。完不成巡護任務,晚上隻能獨自在野外搭個簡易帳篷露宿。”

  幾年過去,雪域曠野間巡山守護的人,不僅僅是卓瑪加,更多人參與到了守護“中華水塔”的行列。

  三江源國家公園成立以后,吸納了一大批從青海省內外大中專院校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參與到生態保護工作中,他們在國家公園開展的山水林草湖一體化的生態保護工作中發揮了極大作用,像卓瑪加這樣的當地人已經從草原的使用者轉變為草原的管護者,他們是國家公園的建設者。

  不僅如此,挂牌設立三江源生態法庭,集中管轄三江源地區涉及生態保護審判、民事訴訟案件,涵蓋環境污染防治、氣候變化引發的案件以及各類生態資源損害賠償訴訟案件,依法審理三江源各類環境資源案件,為推進三江源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提供司法保証。

  如今,生態文明已成為玉樹干部群眾共同的價值追求,各族群眾用綠色出行、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綠色消費的實際行動,奏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絢麗華章。

  如今,三江源草地水資源量、草地覆蓋面積持續增加,雪豹等珍稀野生動物頻頻出沒在三江源深山莽林間……

  踐行生態保護理念,

  推動產業轉型牧民增收

  對玉樹而言,最大的優勢在生態,最大的潛力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打生態牌、走生態路、吃生態飯是最佳路徑。

  作為青藏高原的生態屏障,在產業發展方面,玉樹州堅持“綠色感恩、生態報國”的理念,以生態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堅持“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生活綠色化”,把玉樹產業轉型的主攻方向瞄准做強生態畜牧業、做實文化旅游業、做活商貿流通業,撬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

  對於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玉樹人民來說,牦牛是老祖宗留下來的“飯碗”,坐落在巴顏喀拉山腳下的稱多縣巴顏喀拉牦牛乳業有限公司,踐行生態理念,推動產業轉型,讓一頭牦牛體現三頭牦牛的價值,在保護好草場的前提下,也富了牧民的口袋。

  來到30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裡,從牧民家裡收購來的數十噸牦牛奶“沉睡”在一排排發酵罐中。幾周之后,它們將穿上考究的“外衣”,坐上飛機,來到北京、上海等城市超市的貨架上。

  “以前,很多牧民都不出售牦牛奶,就直接將牦牛出欄,隻有一次收益。”巴顏喀拉牦牛乳業有限公司負責人加久說,牧民出售一頭牦牛的牛奶,每年就能增收3000元,過幾年再出售成年牦牛又是一筆收入,目前,2000多戶牧民與公司合作,過上了好生活。

  ……

  如今,放眼三江源大地,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深植根於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效,處處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面。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