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享受養老服務(消費視窗·讓社區生活更加便利④)

本報記者 王 珂

2021年04月14日10: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一位老人在重慶渝北區仙桃街道空港佳園社區養老服務站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進行手指功能訓練。

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攝

  核心閱讀

  當前,社區養老已成為很多老年人的養老新選擇。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需求帶動下,社區養老正成為我國廣覆蓋、高質量、可持續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優勢多

  比傳統的在家養老多了更加優質的養老服務,相比機構養老又具有居家的優勢

  “以前真不敢想,在家也能享受到這麼好的養老服務。”今年69歲的北京朝陽區勁鬆北二區居民潘繼紅說。潘繼紅的老伴行動不便,患有多種老年疾病,需要長期服藥。

  “我每個月要帶他到三家不同的醫院,有4種藥要取,每個月我們都要計劃一下,哪天去哪個醫院,早上幾點出門,真是很麻煩。”潘繼紅說。她和老伴每次去醫院,往往一去就一整天,排隊、挂號、就診、繳費、取藥,她的腰椎又不好,每次從醫院回來,人都累得夠嗆。

  去年底她在家中照顧老伴時,不慎將腰部摔傷,需要臥床休息。去醫院給老伴開藥該怎麼辦?潘繼紅一下子愁壞了。

  “左右為難時,物業主動找上門來。”潘繼紅說。今年2月,勁鬆北社區和北京願景和家生活科技集團攜手建立“物業+養老”服務建檔。社區“為老服務領事”閆磊在上門收集老年居民的基礎信息時,了解到潘繼紅的具體困難。

  針對潘繼紅的情況,社區物業對接了有醫保資質的互聯網醫院,幫助她辦理了網絡續方開藥、送藥上門服務,現在她老伴的4種藥都可以通過網絡代開來解決,這種方式一下解決了潘繼紅的開藥難題。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大力發展普惠型養老服務,支持家庭承擔養老功能,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在政府引導、市場主導、需求帶動下,社區養老正成為我國廣覆蓋、高質量、可持續養老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願景和家生活科技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養老是指以家庭為中心,以社區為依托,以老年人日間照料、生活護理、家政服務和精神慰藉為主要內容,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並引入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方式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

  和其他養老方式不同,社區養老的特點在於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員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相比傳統的在家養老,社區養老多了更加優質的養老服務﹔而相比機構養老,社區養老又具有居家的優勢。

  專家表示,居家養老和養老院養老是我國兩種主要的養老模式。當前,隨著“四二一”(四個老人、一對夫妻、一個孩子)家庭不斷增加,年輕夫婦普遍承受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在供養雙方老人時面臨各種現實難題。在實踐中,養老院養老緩解了部分養老難的問題,但還難以滿足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在這種背景下,社區養老成了解決養老問題的另一種積極探索。

  閆磊告訴記者,勁鬆北社區通過建立“物業+養老”服務建檔,對全社區老人的日常訴求進行了統計摸底。現在,從網上挂號到買藥,從網絡約車到網購商品,隻要是社區老人需要的服務,一個電話,閆磊就會幫他們完成,讓他們足不出戶也能享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

  內涵廣

  從衣食住行到文化娛樂,都是社區養老服務需要覆蓋的范圍

  “沒想到自己能康復這麼快,多虧了人家專業的康復護理。”說起自己走下病床、逐漸康復的經歷,今年82歲的北京外交部街社區居民張大爺對社區居家養老機構的服務豎起了大拇指。

  去年,張大爺由於身體不適,在醫院做了手術。出院康復的過程中,一直由老伴照顧。由於老伴年事已高,體力和精力明顯不夠,張大爺在家休養的過程中身體恢復進度不理想,還患上了褥瘡。

  了解到張大爺的情況后,大家保險外交部街護理站主動上門評估,並根據張大爺的實際情況,制定了短期(1至3個月)和長期(4至10個月)兩種照護方案。在短期照護中,通過專業的日常護理讓張大爺的褥瘡明顯改善進而達到治愈狀態,並通過專業的康復訓練讓張大爺使用輪椅不斷擴大日常活動范圍,增強老人的信心。在長期照護方案中,結合張大爺喜歡的乒乓球運動,逐步鍛煉手部力量,進一步增強生活自理能力。

  大家保險相關負責人表示,從供給側來看,社區養老以上門服務和社區日托為主要形式,兼具一定的養老機構專業化服務特性,可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我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從需求側來看,滿足居家需求,兼顧照護需要,將有效地覆蓋介於單純家庭照顧和機構養老之間的廣大老齡群體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

  老人對高品質生活的向往,往往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減少,社區養老必須聚焦服務老人的高品質生活。從物質生活層面的衣食住行,到精神生活層面的文化娛樂,都是社區養老服務需要覆蓋的范圍。

  要實現社區養老服務大規模發展,離不開社區軟硬件設施的完善。讓老人安心居家養老,首先要在提升硬件方面下功夫,完善社區養老配套設施,包括設立家政、醫療、文體等多功能服務中心。在這個過程中,要統籌考慮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用好智能家居、5G、遠程醫療等新技術。

  “現在每天的生活,真是有溫度也有質量。”張大爺感慨地說,這次他感受到了專業養老服務的優勢。以后他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專業機構的幫助下,變得更有質量。“老年人過上高品質生活更有盼頭了。”

  空間大

  老舊小區改造為社區養老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以前誰能想到,老人在自己的社區裡就能參加智能手機培訓班,就能上老年手工課。”山東濟寧市任城區皇營康橋華居小區居民胡穩平,對小區的適老化升級改造很是滿意。

  走進皇營康橋華居社區,中心廣場上不少老年人正在鍛煉,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這裡以前是一片空地,沒有利用起來。現在,有了中心廣場,小區裡的老人再也不用為鍛煉場所發愁了。”胡穩平說,每月28號的便民活動日,小區還會在中心廣場舉辦義診、義剪活動,給社區老人提供貼心的服務。

  再往裡走,會看到一座黃色外觀、裝飾時尚的建筑,門口“樂善會客廳”五個大字頗為顯眼。胡穩平說,在樂善會客廳,每周都會舉辦社區養老活動,例如老年智能手機培訓班、老年手工活動、健康講座等。其中,老年智能手機培訓班的活動已開展3期,幫助老年人豐富晚年時光,滿足老年人的情感、交往等需求。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年智能手機培訓班,老師們對老年人很有耐心,教我們很多使用手機的方法。以前,看到別人掃碼支付、手機打車很羨慕,現在我也能帶個手機就出門了!”胡穩平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老年居民比例較高的社區,往往是老舊小區,而且這些老人對於社區生活的依賴程度非常高。以勁鬆北社區為例,60歲以上老人佔常住居民總人數的41%,空巢和獨居老人的比例也非常高,兒女多數不在身邊。老舊小區存在房屋老化、未安裝電梯、缺乏養老服務、沒有物業管理等問題,給老年人的生活帶來不便。

  大家保險相關負責人認為,當前,我國社區養老仍然需要加強統籌、精細管理。從相關部門做好頂層設計到市場主體不斷提升水平,隻有這樣才能讓社區養老更好匹配老年人的需求。

  當前,各地不斷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為社區養老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在推動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方面,既要做好原有社區的升級改造,也要優化新建小區的規劃配套。對於原有社區,可以社區為單位布局養老服務設施和機構。對於新建小區,要充分考慮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規劃建設要求,實現與住宅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驗收、同步交付使用。

  社區養老還需加強社會各方力量整合。社區養老服務要靠市場,應當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提供社區養老服務,積極引導民間資本廣泛參與發展養老服務業。另一方面,要完善落實各項扶持政策舉措,充分發揮物業服務企業的優勢,積極探索“物業服務+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增加養老服務有效供給。

  “專業人才也很重要。”北京願景和家生活科技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養老服務專業人才的不足,已成為制約社區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瓶頸。要鼓勵更多公益組織和志願者參與社區養老服務,也要加大養老服務領域人才的培養力度,加強養老護理員培訓,從而為更多老人提供高品質社區養老服務。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