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軍人事務部開通“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台”

幫助更多烈士早日找到親人

本報記者 倪光輝 劉博通

2021年04月05日09:3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4月2日上午,退役軍人事務部在北京舉辦“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台”啟動儀式。該平台採用信息化、新媒體等手段為烈士尋親,將進一步提升烈士尋親成功率,幫助更多烈士早日找到親人。

  為烈士尋親,做好烈士親屬關愛撫慰工作,傳承和弘揚英烈精神,是退役軍人事務部的重要職責。退役軍人事務部成立以來,指導各地積極主動作為,加強軍地聯動配合,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形成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牽頭、相關部門支持配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為烈士尋親機制。

  打造服務平台,走完烈士尋親“最后一公裡”

  “36年了,我在這裡守著168名因修建獨庫公路而犧牲的戰友英魂,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夠全部找到這168名英烈的親人。”在活動現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尼勒克縣喬爾瑪烈士陵園管理員陳俊貴動情地說。

  連接天山南北疆的獨庫公路,橫亙崇山峻嶺、穿越深山峽谷,連接了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區。那時候,為了修建這條公路,數萬名官兵奮戰多年,其中有168名官兵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退役軍人事務系統和社會各界的多方努力下,截至目前,已為142名烈士找到了親人。

  據統計,全國現有196萬名登記在冊烈士,由於種種原因,一些烈士信息不夠完整准確,一些烈士親屬隻知親人犧牲,卻不了解詳細信息,不知其安葬地址,以致一些烈士墓長期無親屬祭掃。

  由於時間久遠、戰爭毀損以及基礎檔案資料缺失等因素,烈士尋親現實難度很大。為提升烈士尋親成功率、深化實踐探索,退役軍人事務部決定開通“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台”,用信息化、新媒體手段為烈士尋親。

  “烈士尋親政府公共服務平台”主要以小程序形式呈現。平台小程序主要功能聚焦烈士尋親,烈屬可在小程序上提出尋親申請,后台受理后,可隨時查詢工作進展。小程序上還將公布整理出的長期無人祭掃烈士墓,向全社會征集線索。

  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歡迎全社會共同完善烈士信息,共同參與烈士尋親。受理尋親申請或收到尋親線索后,退役軍人事務部門將綜合運用后台數據比對、大數據遠程推送、檔案資料分析、實地摸排走訪等手段,依托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和退役軍人服務中心(站),聯合社會力量,逐漸縮小范圍,力爭找到烈屬,走完為烈士尋親“最后一公裡”。

  此外,該小程序還集成了烈屬登記、烈士紀念設施查詢、烈士信息查詢及法規政策公示等功能模塊。“未來,我們還將對這些功能進一步完善,整體打造集褒揚紀念政策宣傳、祭掃紀念、烈士尋親等宣傳、互動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平台。”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司長李桂廣表示。

  建立完善數據庫,提高尋親的實效

  “第七批在韓志願軍戰士的遺物中發現三枚印章,分別是馬世賢、林水實、丁祖喜……”2020年9月26日,一則幫烈士尋親的消息在網上迅速傳播。

  在看到相關報道后,各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立刻查找革命烈士英名錄,迅速開展聯系工作。經過多方努力,林水實、馬世賢和丁祖喜3位烈士的親屬不久后就得以確定。

  高效尋親的背后,是海量准確數據的支撐。近年來,退役軍人事務部以完善基礎信息庫為抓手,指導各地退役軍人事務部門梳理摸清底數,建立完善信息庫,逐步實現烈士、烈屬和烈士墓數據的動態信息化管理﹔分階段組織開展烈士紀念設施數據採集,已掌握5053處縣級以上烈士紀念設施、68.7萬座烈士墓(含無名烈士墓)的詳細信息。

  國家和人民永遠尊崇、銘記英雄烈士為國家、人民和民族作出的犧牲和貢獻。

  “大哥,我來看你了!”抱著烈士陳曾吉的棺槨,八旬老人陳虎山淚流滿面。

  2019年9月29日下午,退役軍人事務部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舉行烈士認親儀式。在這個儀式上,陳曾吉、方洪有等6名烈士身份得到確認,親人得以相認。

  近年來,退役軍人事務部以專項活動為著力點,逐步探索用技術手段確認無名烈士身份和親屬:通過對遺骸進行DNA鑒定、比對,成功為6名歸國志願軍烈士找到親屬﹔在2019年開展湘江戰役紅軍烈士遺骸收殮保護,共收殮烈士遺骸82具、零散骨骼殘片7465塊,全部進行DNA鑒定並錄入數據庫。

  2020年4月,退役軍人事務部烈士紀念設施保護中心(退役軍人事務部烈士遺骸搜尋鑒定中心)挂牌成立。據了解,退役軍人事務部還將成立國家烈士遺骸DNA鑒定實驗室和烈士家屬信息庫,通過信息庫之間的有效比對,繼續尋找其他烈士的親人﹔對已發掘的烈士遺物進行清點整理,全部建立電子化檔案﹔通過遺物線索,繼續為其他無名英雄開展尋親活動。

  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形成尋親工作合力

  3月22日,安葬在遼寧省錦州市解放錦州烈士陵園的烈士金魁志迎來了親屬的祭拜。陪同烈士親屬一同去陵園祭拜的,還有遼寧省台安縣博物館退休職工楊寧。

  2007年,楊寧參加了一次文物普查,發現有多處烈士陵園幾十年來很少有親屬前來祭掃。當時,他心裡很不是滋味,就萌生了幫烈士尋親的想法。十幾年來,楊寧沐風櫛雨,足跡遍布多個省份,已幫助了在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413位烈士找到了親屬。

  令人欣慰的是,在為烈士尋親的道路上,楊寧並不孤單。退役軍人事務部先后制定了烈士尋親、烈士遺骸搜尋鑒定制度規范,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和志願者有序參與烈士尋親工作,為其提供信息線索和必要支持。

  “求助!我的母親臨終前希望能找到她的父親,請幫幫我……”2018年5月10日,一封求助信寄到了剛剛組建的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

  寫信的人叫謝從安,她的姥爺魏澤升於1933年年底在反“六路圍攻”中壯烈犧牲。此后全家人苦苦找了60多年,始終無果。

  轉機發生在2019年9月,四川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與互聯網平台聯合開展尋找烈士親人的公益活動,依托精准地理位置彈窗技術,將消息推薦給烈士家鄉部分人群。

  不到一個月,謝從安的手機便收到一條尋找烈士后人的推送,附有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的電話。謝從安立即撥通了電話,幾小時后,她收到了肯定答復,“這裡有你姥爺的名字,快來吧!”幾代人接力、跨越60多年的尋親之路在這一天畫上了圓滿句號。

  以社會力量作為重要生力軍,促進形成工作合力。退役軍人事務系統注重線上線下相結合,以社會關注度高的歸國志願軍烈士尋親為突破口,依托權威媒體發布尋親信息,打造“尋找英雄”烈士尋親線下活動品牌,擴大社會影響力。此外,退役軍人事務部還指導各地利用大數據、互聯網技術,探索開展烈士尋親,鼓勵地方與互聯網公益組織合作,利用其平台優勢和定點推送技術,提升尋親成效。

  “英雄烈士在面臨生死抉擇時,將國家和民族放在首位,將生命置之度外,他們是最可愛的人,是新中國最閃亮的名字。”退役軍人事務部副部長常正國表示,“我們應該切實安排好烈士‘身后事’,盡全力循著每一條線索,為烈士尋親,用實際行動永遠銘記烈士的奉獻和功勛。”

  清明時節,各地干部群眾紛紛自發前往烈士紀念設施緬懷英烈,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烈士尋親活動正在蓬勃開展,全社會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氛圍愈發濃厚。

  (呂高排參與採寫)

(責編:馬建輝、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