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縷陽光裡蘊藏的脫貧能量

欒雨嘉

2021年01月28日09:15  來源:青海日報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光伏扶貧電站。青海日報記者 欒雨嘉 攝

  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瑪查理鎮移民新村,22歲的藏族姑娘卓尕拉毛和姐姐索南卓瑪通過光伏扶貧,解決了后顧之憂,安心在大學學習生活。從2017年至2019年,卓尕拉毛家共領到光伏扶貧分紅及各類補助金共計2.9萬元,不僅家裡的生活條件明顯改善,還通過光伏扶貧從事養殖,實現了多渠道創收。

  這是我省光伏扶貧的一個生動注腳。

  2015年以來,我省立足海拔高、全年日照時間長,可利用荒漠、戈壁土地資源多的優勢,以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為契機,積極爭取國家政策支持,大力發展光伏產業。如今,展望青海大地,無論是在三江源頭還是河湟谷地,無論是在塔拉灘還是在柴達木盆地,我省累計建成4類光伏扶貧項目,裝機規模73.36萬千瓦,年發電產值預期8.8億元,扶貧收益5.7億元,帶動7.7萬戶28.3萬貧困人口,佔全省貧困人口的52.5%,成為質量最優、效益最佳、管理最好、成本最低的全國光伏扶貧“青海典范”。

  一縷陽光能蘊藏多大的能量?

  答案是:在青海,每一縷陽光,都有奮力推進“一優兩高”,致力於建設“清潔能源示范省”的奮進身影﹔每一縷陽光,都有來自黨和國家對貧困群眾的無限關懷﹔每一縷陽光,都照射在帶動我省貧困人口告別貧困,奔向追逐高品質綠色生活的致富小康路……

  暖暖光束,讓鄉村振興“有方向”

  光伏產業,為青海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不竭動力的同時也為加快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8年12月31日,總投資3.43億元的海南藏族自治州50.5MW村級光伏扶貧電站正式並網發電,此項目屬於海南州“十三五”時期第一批光伏扶貧項目。電站投入運營后,年平均發電量8000萬千瓦時,年平均收益達到6000多萬元。自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在海南州“安家落戶”以來,全州173個貧困村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並為7269戶貧困戶送去了真金白銀。根據分配指導意見,扶貧電站淨收益的60%用於貧困村村集體經濟發展,40%用於設置公益性崗位。

  貴德縣尕讓鄉千戶村是一個貧困村,這裡農牧業長期發展滯后,村民收入來源主要依靠採挖虫草、零散種植以及外出務工,在全鄉來說發展比較緩慢。千戶村第一書記加羅旦珠說:“2018年將全村50萬元扶貧資金整合投入共和縣光伏產業園,2019年至今年共實現收益53萬元。 我們用光伏收益的資金在村裡專門為貧困戶開發了養老服務、河道治理、宣傳員、公共設施管護、保潔、公共安全、水電保障、道路維修這8個公益性崗位,每個人每年工資1萬元。今后,將利用本村的區位優勢和交通便利條件,用村集體經濟發展牛羊養殖育肥屠宰冷凍一條龍產業,為實現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支撐。”

  目前,我省共建成4類光伏扶貧項目,裝機規模73.36萬千瓦,年發電產值預期8.8億元,扶貧收益5.7億元,帶動7.7萬戶28.3萬貧困人口增收,光伏扶貧受益貧困村佔全省行政村總數的41.5%,受益貧困人口佔全省貧困人口的52.5%。我省1622個貧困村通過光伏收益實現村集體經濟“破零”。截至2020年10月底,47.16萬千瓦村級光伏電站發電10.7億千瓦時,收益達7.48億元,村均累計收益達46萬元﹔利用村集體經濟和光伏扶貧收益資金設置3.46萬個公益性崗位,其中長期崗1.8萬個,臨時崗1.66萬個。

  縷縷光輝,讓美好生活“有色彩”

  多年前,干旱少雨、草地沙化、土壤貧瘠是共和縣塔拉灘的嚴峻現實。自從光伏產業園區建成,一方面,草地涵水量大增,土地沙漠化得到有效遏制,當地生態得到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從“綠電7日”到“綠電百日”,青海不斷沖擊“綠電”紀錄,一百天裡三江源地區16個縣和1個鎮所使用的“綠電”,都有園區的貢獻。光伏發電所產生的綠色清潔能源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千家萬戶,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的同時也塑造著百姓追逐高品質綠色生活的理念。

  國家電投集團黃河上游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是眾多入駐共和縣光伏產業園內的企業之一,在保証光伏高效運轉的同時還積極參與脫貧攻堅事業。黃河公司根據貧困戶意願,將他們安置到公司相關產業就業,幫助他們致富增收。2020年上半年,公司將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坎布拉鎮尕布村11戶貧困戶中的13人安置在李家峽發電分公司從事保潔、保安工作,每人每年可增收3.3萬元至3.6萬元,實現了“就業一人,全家脫貧”,形成了貧困戶穩定脫貧的長效機制。

  憑借光伏扶貧收益資金設置的公益性崗位,千戶村的貧困戶達洛才讓一家的生活有了保障。達洛才讓的父親2017年去世,留下他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已80歲高齡且多病纏身,達洛才讓是家裡唯一的勞動力,偏偏在這時患上了精神疾病,一家人的生活陷入窘境。千戶村第一書記加羅旦珠為他免費提供了藥物,待他病情好轉之后,村裡為他提供了用光伏收益的資金所開發的保潔員崗位,一年工資1萬元,加之脫貧后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四不摘”政策,全家一年收入達到26000多元,他們過上好生活指日可待。

  燦燦光芒,讓致富增收“更長久”

  光伏扶貧是我省到目前為止一次性投入最大、覆蓋面最廣、收益率最高、持續時間最長的一項惠民工程,對我省鞏固脫貧成果、增強發展后勁、助力鄉村振興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8月底,青海省光伏扶貧電站累計發電21.4億千瓦時,總收益16.05億元,村均獲益40萬元以上,最高的超過100萬元,整體效益超過預期。按照現行可再生能源發電“持續20年享受財政補貼、確保收益穩定”的政策,光伏扶貧累計收益可達到100億元以上。扶貧效益越來越穩定可靠。

  如何讓光伏產業在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方面發揮更大效益?

  ——注重建設質量,確保穩定運行。始終把工程質量放在首位,嚴格標准、嚴把關口,嚴格項目驗收。立足青海特殊的生態地位和各地區域實際情況,結合全省新能源開發的大背景,特別是在村級電站建設中做到統一規劃、統一標准、統一招標、統一實施、統一監督“五統一”,從源頭上消除質量風險隱患,降低了建設和運維成本又保護了生態環境,把光伏扶貧項目建設打造成一流工程、樣板工程。

  ——注重資產管理,確保確權到位。將聯村電站資產和確權作為穩政策、穩責任、穩民心的關鍵,堅持“省負總責、縣抓落實、村財鄉管、確權到村”的工作機制,讓電站定權、收益定向、群眾定心。全省1622個貧困村中,1481個村實施平均確權﹔141個村採取差異化確權,實現了資產歸屬明晰、確定群眾長期穩定收益。

  ——注重運維管護,用好信息系統。我省率先建成光伏扶貧大數據集控平台並開發了“青海扶貧之光”App,進一步加強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在青海省清潔能源上網需要排隊輪候的情況下,優先保証光伏扶貧電量全額消納、電費及時結算、補貼及時轉付,使扶貧光伏電站真正成為貧困群眾收益長期穩定、獲得感強的“陽光存折”。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