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城后的“三個變化”

洪玉杰

2021年01月18日09:29  來源:青海日報
 

村民正在冶玉貴養殖點打工就業。青海日報記者 洪玉杰 攝

冶玉貴正在接受海南媒體採訪。

再次面對眼前的海鮮,冶玉貴不再不知所措,而是拿起小工具,熟練地將螃蟹“大卸八塊”,然后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還不時地給孫子傳授吃海鮮的“小竅門”。

2018年12月,興海縣唐乃亥鄉由於龍羊峽庫區移民政策,上鹿圈村、下鹿圈村、加吾溝村3個村陸續拆遷,包括冶玉貴家在內的635個家庭舉家搬遷。熟悉了半輩子放牧生活的冶玉貴放下牧鞭,搬到了縣城周邊安康小區一幢150平方米的二層小洋樓。

可面對新生活,冶玉貴一時半會適應不了。先是飲食方面,定居以后,冶玉貴的子女時常會買些蔬菜、瓜果等回家。可熟悉了牛羊肉、糌粑土豆的冶玉貴就是吃不慣,還是倔強地維持著以前的“老三樣”。

這種情況持續到第二年夏天。在體檢時,冶玉貴被診斷“缺乏維生素”,醫生建議改變飲食習慣,多吃蔬菜水果。

從最初隻吃一兩個蔬菜,到菜肴種類越來越豐富,甚至一些冶玉貴都叫不上名字的水果,他都想嘗嘗。

定居縣城后,有著豐富養殖經驗的冶玉貴萌生了育肥牛羊的想法。他以每年三萬元的租金租下了21座養殖棚圈,購買了牦牛、西門塔爾奶牛和綿羊進行育肥。

“同樣是養牛羊,放牧和圈養差得可大了。天氣溫度下降得比較厲害,把牛羊趕進了圈,多吃一點飼草料,抵抗寒冷,牛不掉膘。”

今年,冶玉貴的養殖點陸續出欄500頭牛,按照收購進圈,到育肥后銷售出去,除去飼料錢,每頭能賺近2000元。

冶玉貴時刻用手機了解著市場上牛羊的銷售行情。什麼時候價格貴,就什麼時候出欄賣。

錢袋子鼓了,腦子也得“富”。順應脫貧攻堅政策,就在去年,冶玉貴以每天140元的工資,從當地吸納了5名群眾就業,隻要願意來學習養殖經驗的年輕人,冶玉貴都是“傾囊相授”。

為確保牧民定居還能興業,下鹿圈村村委會與村民代表協商,在子科灘鎮投資900多萬元,流轉了280畝土地,修建蔬菜瓜果溫室大棚72座、牛羊養殖棚圈21座,發展后續產業。其中,除300萬元為龍羊峽庫區補貼資金外,其余資金都是村民自籌。

“以前,各家各戶比的都是誰家有錢、有車、有房,現在不一樣了,比的是誰家有受教育的孩子、高素質的家長,和精氣神十足的家庭。”

桌上更豐盛的飯菜、脫貧致富更寬更廣的路子、身上更足的干勁和臉上更多的精氣神——這就是越來越多像冶玉貴一樣的村民進城后的“三個變化”。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