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鐘服務圈”探秘

——西寧居家養老觀察

2020年12月24日10:48  來源:青海日報
 

10月22日,老人們在西寧市城西區溫馨陽光托老所內吃飯。 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8月21日,在西寧市城西區光華路社區日間照料中心,老人們在活動室排練節目。 新華社記者 張子琪 攝

  上午在社區托老所打台球、做理療,中午在愛老幸福食堂吃飯,下午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測血壓、聽講座……這是西寧市城中區瑞馳社區81歲老人仇正霞每天的生活軌跡。

  從家到15分鐘步行范圍內,就是老人的幸福生活。

  垂暮不離親,養老不離家。青藏高原最大城市——青海省西寧市充分利用社區、農村現有資源,普及建設愛老幸福食堂、社區照料中心、醫養結合體系,打造“15分鐘服務圈”,實現居家“老有所養、老有所安”。

  一碗熱飯告別

  “開水泡饃”

  “每天中午開水泡白饃,胃都吃壞了。吃一口下去,胃裡就酸得不行。”

  子女白天進城務工,西寧市湟中區多巴鎮黑嘴村三社73歲村民魏建明獨自在家,行動不便,頓頓午餐“開水泡饃”,吃了10多年。

  “家裡採光不好,也舍不得開燈,孩子們掙錢不容易。”身患糖尿病的魏建明整日待在陰暗中,直到下午6點,兒子兒媳回到家,煮飯做菜,“家裡才有點人氣”。

  “一碗飯”“一個人”“一場病”,是困擾各地居家養老的“三大難題”。

  西寧是國內老齡化速度較快的城市之一。全市60歲以上老人42.59萬人,佔人口總數的17.8%,佔青海省老齡人口比例超過56%。

  西寧市96%以上的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然而,吃飯難、照料難、看病難,讓很多居家老人隻能“蹲牆頭、晒日頭、趴床頭”。

  “熟悉的環境、溫馨的親情,讓老人普遍選擇居家養老。”西寧市城西區勝利路街道西交通巷社區主任陳瑞介紹,現在年輕人工作忙,很難照顧到居家老人,很多老人午飯常以剩飯剩菜簡單應付,“遇上受傷、生病等情況,要麼請保姆,要麼靠子女陪護”。

  從2016年開始,西寧市從解決老人吃飯難入手,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在城市社區、郊區村落,建設幸福食堂、老年之家。

  三年前,黑嘴村利用原有小學校舍,建起農村“老年之家”,為村裡100多名老人提供午餐、剪發、健身等服務。由此,魏建明老人生活中,多彩替換單調、歡笑驅趕枯燥。

  現在,魏建明每天10點多就出門,坐著電動輪椅,來到300米外的“老年之家”。冬日中,就在院裡聊天晒太陽,刮風下雨就進屋下象棋。12點准時開餐,“一頓飯隻要3塊錢”。

  黑嘴村“老年之家”管理員魏金元說,村裡年齡小的老人輪流來幫廚,臊子面、肉包子……食譜保証一周不重樣,頓頓都有肉,“讓老人們吃得放心,子女在外也安心”。

  包括黑嘴村在內,愛老幸福食堂早已遍布西寧5區2縣。在西寧市勝利路街道愛老幸福食堂,84歲老人牛祥華幾乎每天中午都會准時出現。“有了愛老幸福食堂,吃飯再也不用發愁。”牛祥華老人笑著說,食堂口味清淡口感軟糯,適合老人,“吃飯難題解決了,平常也就有時間來散步、健身”。

  每天上午11點,西寧市城中區愛老幸福食堂的中央廚房就已備好當日餐品,准備裝入20輛送餐車,送往城中區28個社區助餐點。

  這家中央廚房經理侯海青介紹,按統一採購、統一配送、統一標識、統一限價的標准,經過10多項生產制作流程,他們每天安排保障轄區6000余名老人的午餐供應,“每餐不超過10元,高齡老人政府還有補貼政策”。

  以“政府補一點、企業讓一點、個人掏一點、社會捐一點”方式,西寧市建起30個配餐中央廚房、206個幸福食堂或助餐點構成的供餐體系。全市累計已有50多萬人次老人享受到助餐服務。

  小區裡嵌入

  上百家“托老所”

  走進西寧市公園巷社區的“愛老幸福驛站”,150平方米民房經過改造,裝修溫馨,養老床位、活動室齊全,共有9名老人居住。

  三個月前,86歲社區居民韓素雲老伴去世,一直走不出悲痛。子女上班,無法在家陪護﹔老人戀家,也不願搬到養老院。

  記者採訪時,女兒每天早上8點送韓素雲老人到社區照料中心,或排練舞蹈,或寫字唱歌,晚飯后再接回家居住。在熟悉的社區環境中,韓素雲眉間愁雲也逐漸消散。

  “小朋友都上托兒所,我們老朋友就來‘托老所’。”韓素雲老人說,社區照料中心離家近,往來方便﹔一日三餐都能解決,在一起的都是鄰裡街坊,“大家一起說說話,時間過得飛快”。

  集中生活的養老院,很多老人住不習慣﹔社區裡建養老院,又由於照料老人數量少,運營難。對此,西寧市採取利用社區現有場地資源,由政府補助一部分,引進社會化養老機構,為老人提供看護照料、醫療保健等養老服務,以及臨時、短期或間歇式的托養服務。

  西寧溫馨陽光托老所負責多個社區照料中心運營。護理員張蓉霞介紹,托老所裡有獨居、失能老人,也有短期日托的健康老人,“根據老人不同身體狀況和護理等級,每月收費標准從1900元至5000元不等,比雇保姆劃算”。

  突出小規模、多功能、綜合性特點,西寧市各城區目前共建有134個嵌入式老人照料中心。西寧市民政局副局長高波說,80%的社區托老所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在小區內共同建設,既方便老人到社區辦事,又能成為老年人政策宣講、聚會休閑、文體活動陣地。

  出門有托老所照料,在家也有“智能化”陪護。點開手機軟件,屏幕出現老人在家中的實時畫面﹔老人床上鋪著一條白色智能帶,監測心率和呼吸﹔感應式小夜燈、煙霧和漏水報警器、一鍵緊急呼叫器……

  西寧市民鄧琳的父親95歲,寧可守在自己“老窩”,也不願意搬家。西寧市城西區對轄區高齡老人試點家庭養老床位,老人在家生活情況數據,后台統一監控,突發情況24小時響應。

  “不用擔心父親在家出意外,過去懸著的心,也能放下來了。”鄧琳說。

  西寧市城西區民政局副局長郭漢一介紹,相對於社會福利院、專業養老院的集中式照料模式,社區嵌入式托老所、家庭養老床位等設施,能夠靈活滿足“家人無法長期照料、老人不願搬離家”等需求,讓老人在熟悉環境中、在親情陪伴下原居安養。

  家門口

  “既養老又看病”

  西寧市虎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徐英華所在的團隊,如今除日常門診外,工作清單中增添了一項:定期前往社區托老所巡診。

  “具體包括為老人測量血壓血糖,隨診慢性病,叮囑用藥。”徐英華說,出現感冒、燙傷等情況,“我們會第一時間趕到,根據病情、傷情相應處置”。

  長期以來,養老和醫療機構分別需要民政、醫療部門頒發許可証才能經營。西寧市衛健委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科科長張煒說,養老機構沒有醫療許可証就無法開展醫療服務,“導致老人普通的感冒發燒、慢病管理也得奔波於各家醫院”。

  讓有條件的養老機構辦理醫療許可証,條件受限的就近與基層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由醫療機構派駐醫療團隊,西寧市如此探索“雙証雙營”,讓社區托老所等機構,也能提供醫療巡診、健康管理、保健咨詢、中藏醫養生保健等服務。

  目前西寧市共有43家社區照料中心、養老機構等開展“雙証雙營”,能提供3000多張健康養老床位,對重病老人開通就診綠色服務通道。同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愛老幸福食堂、社區托老所相鄰建設,從運行機制、空間位置上,徹底打通社區醫養結合“最后一公裡”。

  老有所養、老有所安。普及愛老幸福食堂、日間照料中心、衛生服務機構,對全市過街天橋加裝電梯,西寧市讓老人們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就能享受到相應養老服務,滿足“養老不離家”需求。

  建設上百個城市社區照料中心、350個農村老年之家,為城鄉老人提供膳食供應、照料護理、文化娛樂等服務。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西寧市還為60歲以上困難老人和80歲以上高齡老人提供陪醫陪護、心理慰藉等上門服務。

  “西寧市探索的‘15分鐘服務圈’,充分利用現有場地設施資源,創造出靈活多樣的吃飯、照料、就醫養老服務‘套餐’。”青海民族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教授榮增舉表示,在絕大多數老人都選擇居家養老的大背景下,這種養老模式是豐富養老體系的有效嘗試。

  近日,西寧市出台新規,明確新建小區和已建成小區要留出養老用房,其中新建住宅小區按每百戶不低於20平方米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用房,已建成住宅區要按每百戶不低於15平方米的標准逐步調劑解決。

  “這些小區養老用房,將統籌建設愛老幸福食堂、社區托老所、老年活動中心,進一步縮短老人出門距離,縮小‘養老服務圈’半徑,讓幸福養老離家更近。”西寧市民政局局長蘇磊紅說。

  (新華社西寧12月23日電)

 

(責編:楊啟紅、陳明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