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盡享愉悅多彩生活

——“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蹲點調研之十六

2020年12月03日09:10  來源:青海日報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教育、文化、醫療等事業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進展,推動各項社會事業增添新動力、開創新局面,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

  教育強基

  2016年,青海省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青海省“十三五”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到2020年,要實現“教育公共服務平台整合集成能力大幅提升,基本滿足教育管理和政府決策需求,全省教育信息化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目標。

  今年3月統計數據顯示,學前教育毛入園率90.69%﹔義務教育鞏固率96.87%,超過國家2020年95%的規劃目標﹔高中階段毛入學率90.31%,高等教育毛入學率44.47%,小學少數民族淨入學率99.99%,民辦學校和專任教師人數均有增加。

  海東市在“十三五”期間,出台了《海東市政府購買學前教育服務實施方案》,通過“山村幼兒園”項目、政府購買服務、公民辦並舉、學前三年第一二期行動計劃等舉措,基本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點、利於全面普及、滿足人民群眾教育需求的學前教育辦學體系。

  “小老鼠,上燈台……”海東市樂都區壽樂鎮土官溝村,幼兒園的小班傳來歡樂的兒歌聲。樂都區教育局副局長張永鶴說,這樣的場景在樂都各山村幼兒園很常見,而十年前,貧困山村的學前教育卻是空白,“一村一園計劃”的實施,使樂都區學前毛入園率達到98.6%以上。

  走進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市民族中學,明艷的校園、開闊的操場、朝氣蓬勃的師生……讓人耳目一新。

  這所學校以蒙古族和藏族學生為主,其中大部分學生來自三江源地區移民搬遷村。“十三五”以來,隨著移民搬遷政策的實施,基礎設施改善,生源增加到目前的591人。“從輟學放牧做生意,到想辦法讓孩子上學,人們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越來越意識到知識改變命運的重要性。”這是副校長祁玉壽這些年的感受。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城北新區九年一貫制學校,於2018年9月1日啟用,佔地面積50797.26平方米,能容納36個教學班1600余名學生就讀,“我們適應共和撤縣設市整體發展、城北新區居民及周邊農牧民子女‘就近入學’的需要,解決縣城學校‘超大班額’問題,有效推進了城鄉教育均衡發展。”學校校長多杰如是說。

  “十三五”以來,海南州實施教育布局優化工程。“適量恢復建設了一批農牧區小學,形成了以寄宿制為主,中學生向縣城集中、小學生向縣城和鄉鎮集中、部分村保留小學或教學點的辦學格局,實現了從農村牧區點多面廣的分散辦學向城鎮集中辦學的重大轉變。”海南州教育局局長加泱曲杰說。

  文化惠民

  “十三五”期間,青海省共爭取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24.41億元,其中文化項目3.18億元,遺產項目(含國家公園體制試點)13.82億元,旅游項目7.41億元。通過項目實施,青海公共文化服務設施條件不斷改善,文化和自然遺產資源保護與利用全面加強,遺產資源的社會教育和公共文化服務功能有效提升,深度貧困地區旅游基礎設施逐步健全,文化旅游在促進地方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帶動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更加凸顯。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每年定期組織開展“百日攻堅”文化惠民大篷車活動,全州26家業余文體團隊常年活躍在農村牧區送文化下鄉。宣講大篷車每到一處都掀起一片熱潮。節目都來源於百姓身邊事,領悟起來更加容易。柯魯柯鎮希望村的劉文成夫婦是青海“花兒”傳承人,也是“大篷車”宣講團成員,對這項文化活動有著自己的理解:“我們村有500多人,平時想要把人召集齊說個事很困難,現在參加了‘大篷車’演出,我在干農活時就給村民講講。”

  海北藏族自治州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抓手,緊抓文化和旅游資源優勢,堅持融合發展的主線,打造了夢幻海北、金色門源、天境祁連等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初步形成了“產業圍繞旅游轉、產品圍繞旅游造、結構圍繞旅游調、民生圍繞旅游興”的旅游發展體系。

  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將唐卡、堆繡、藏戲等地域特色文化藝術產業作為文化扶貧主“引擎”,根據《同仁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建立了25座“非遺”保護傳承中心,並建成2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和4個文化扶貧產業園創作基地,下設唐卡、堆繡、泥塑等20余個扶貧車間。憑借“企業+基地+貧困戶”和“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新模式,農牧民“股東”入股文化產業合作社、龍頭企業、集體組織發展之路更穩健。熱貢龍樹畫苑每年簽約手藝人達400余名,帶動當地群眾每戶每年增收5萬-10萬元不等。在畫室裡,剛滿20歲的斗拉官卻乎正專注地為作品上色。當年,他和姐姐一起來這裡學習唐卡技藝,不僅費用全免,每年還能有4萬至5萬元的收入,由此改寫了家庭貧困的歷史。

  醫療健體

  “十三五”以來,青海省衛生健康系統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青海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總目標,同青海省扶貧局、省醫療保障局等部門共同研究制定了60多個政策文件,形成了以健康扶貧工程實施方案為總綱,其他政策為配套的“1+N”政策體系,使全省7.8萬因病致貧人口脫貧成果得到鞏固提升。

  西寧市第一醫療集團第一分院后子河衛生院東村衛生室的村醫王新順,在基層工作了40年。前不久,他就村民寧懷玉一家患高血壓人數過半的問題進行了家訪,通過詳細詢問了解,王新順判斷,問題出在不良的生活和飲食習慣。“先從改善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開始吧,少油少鹽、加強運動。”通過一段時間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調理與用藥治療,寧懷玉一家人的血壓得到了有效控制。

  從新生嬰兒到耄耋老人、從健康宣教到慢病指導、從走訪入戶到貼心服務……將每一戶家庭所有成員的基本情況熟記於心,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十三五”以來,西寧市的每位家庭醫生不僅是治病療傷的醫生,也是普及健康知識、防控疫病的先鋒。

  9月16日,青南支醫隊趕早班飛機來到玉樹藏族自治州開展會診和義診手術,青海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王海久,青海大學附屬醫院副院長崔紅元、王志華等隊員前往玉樹八一醫院,為8位肝包虫病患者實施了精准肝包虫切除術。“支醫隊治療的8名肝包虫病患者術后生命體征平穩,正在康復中。”八一醫院院長布尼瑪對團隊給予贊譽。

  “十三五”期間,玉樹採取疾病篩查、健康教育、預防干預、規范診療等措施,五年內籌措落實防治工作專項經費5000萬元,整合各渠道資金5.18億元。自2016年開始,啟動實施重大傳染病和地方病防控計劃,整合省內外醫療資源,開展了玉樹歷史上首次全覆蓋、大規模的全民疾病健康普查工作,並派出多批青南支醫隊伍支持當地的治療工作,確保2020年玉樹市包虫病手術患者“清零”任務圓滿完成。

  3月中旬,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組織的全面健康體檢中,仁青桑毛被確診為結核病,進入縣人民醫院住院接受治療。“要不是醫藥費基本全報銷,我根本看不起病,沒想到自己隻花了不到300元!”仁青桑毛說。

  截至2020年5月底,瑪沁縣人民醫院受益患者達310人,減免金額為3.5萬余元,結核患者網絡管理34人次。“醫院對患者實施了結核病患者的特殊醫療保障政策,門診檢查實際報銷100%,化驗費、麻醉費、床位費等報銷100%,結核治療費用納入大病統籌和醫療救助,內外科治療按實際發生費用據實報銷。”縣人民醫院副院長彭艷說。

  ……

  發展教育,豐富文化,增強健康,實現全面均衡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必要工作,也是為人民創造愉悅充實的多彩生活的基本動能。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