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兩委+”讓祁連山更加美麗富饒

2020年11月30日09:25  來源:青海日報
 

自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組建黨員摩托車巡護隊、馬背生態巡護隊19支240人,生態志願者服務隊9支1300余人,無職黨員生態管護示范崗200余個,健全“村兩委+”全社會參與共建共管共享機制,探索打造“祁連山生態黨建共同體”,為推進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提供堅強組織保障。 青海日報記者 尹耀增 通訊員 沈延峰 攝

  11月下旬,祁連山上白雪皚皚,冷龍嶺下牧草豐茂,牛羊遍地。

  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門源回族自治縣西灘鄉老龍灣管護站內,祁連山國家公園門源管理分局和管護站工作人員、管護員們再次聚在一起,就持續深入推進“村兩委+”模式,全力推動祁連山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和民生改善協調發展等問題建言獻策。

  2018年7月30日,祁連山國家公園試點青海片區“村兩委+”啟動儀式在門源縣珠固鄉珠固寺村舉行,門源管理分局與珠固寺村黨支部簽訂了“村兩委+”工作模式共管協議書。

  共建共管共享的“村兩委+”模式以試點村村委會、村黨支部為依托,建立舉報監督制度,發動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實施監督,為相關部門提供線索。通過村“兩委”建立義務巡護隊,將黨員納入其中,發揮黨員的模范帶頭作用,義務參加保護工作,有效帶動了當地村民積極參與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

  在老龍灣村的小廣場上,一排生態文化宣傳長廊很是醒目,長廊內容以“村兩委+黨建、保護、宣傳、教育、發展”模式為主,其中祁連山國家公園基礎知識、珍稀野生動植物認知、應急救護等內容簡潔明了。長廊採用圖文結合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設計風格,幫助廣大群眾進一步提升對祁連山國家公園的認知。

  “現在老百姓的環保意識都很強,亂採亂挖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基本沒有了。”老龍灣村黨支部書記張世元說,國家對生態環保越來越重視,保護好了,生態環境自然也慢慢變好了。今年6月,他看見有20多隻狍鹿在村裡的退耕還林的林地裡吃草,以前這些野生動物很少,隻有進到深山才有可能見到。

  2018年珠固鄉寺溝村、初麻院村,西灘鄉老龍灣村被納入到第一批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青海片區“村兩委+”工作模式試點村,去年又新增了仙米鄉塔裡華村和北山鄉金巴台村。

  制定實施方案,成立工作領導小組,同時與試點村黨支部簽訂“村兩委+”共管協議,形成了黨建引領、共同聯防、發展經濟、共同巡護、共同宣傳的機制,門源縣不斷增強合力,著力推進“村兩委+”工作的整體效能。

  目前,祁連山國家公園老龍灣管護站有110名管護員,老龍灣村有管護員15人,每月發放1600元工資。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理念引領下,村民曹成海和張世萬開動腦筋,經營起了兩家民宿。脫貧戶在脫貧的基礎上積極參與國家公園管護工作,自覺搞好周邊環境衛生,保護生態的理念越發深入人心,逐漸樹立起了走生態路吃生態飯的自信。隨著精准扶貧鞏固提升工作的扎實推進,曾經的深度貧困村人均收入達到了9000元。

  “我們村是祁連山自然保護區的入口之一,穿過村子一路向北,就到了祁連山腳下,而且我們村頭有六個村的水源地,積極參與到祁連山的保護工作中來非常重要。”張世元介紹說,通過實施美麗鄉村建設,老龍灣村的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變。臟亂差的村庄變成了海北州有名的美麗鄉村,村裡人的精神面貌也更好了,參與各項事務更加積極了,這也是老龍灣村入選試點村的重要原因。

  除了入戶宣講祁連山國家公園的相關知識外,積極收集基礎數據,建立完善社區檔案,也是“村兩委+”工作內容之一。“收集照片和拍攝照片,也是檔案的一部分,我們安排了專人負責收集整理國家公園試點區域內的行政村、常住人口家庭及生產生活設施、流動人口結構、公共基礎設施、礦山、水電站、旅游經營機構、生態保護影像等資料,逐步建立完善檔案。”門源管理分局副主任李復雲介紹說,建立檔案能進一步完善自然保護區基礎檔案,為祁連山國家公園今后的發展及野生動植物的監測提供准確有效的檔案基礎資料,確保基本情況數據信息准確可靠。

  為了加強管護,老龍灣村建立了一支義務管護員隊伍,專門負責管護祁連山自然保護區0.33萬公頃的區域。這支15個人組成的義務管護隊屬於祁連山國家公園老龍灣管護站管理,由夏季在草場放牧的村民組成,他們負責日常的巡護,發現問題及時打電話上報給村“兩委”,然后由村裡上報管護站。

  “我是管護員,脫貧后我養了15頭西門塔爾牛,比起以前我現在每月還有1600元的管護工資,管護不耽誤我養牛,有了雙倍收入,生活比以前好太多了。”管護員孔繁德笑著說。

 

(責編:馬建輝、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