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結”出致富“果”

2020年11月26日09:58  來源:青海日報
 

黃芪豐收了,村民很歡喜。通訊員 石延壽 攝

官亭鎮光輝村新收獲的百合球莖。

  冬季的黃河谷地寒意漸濃,“小雪”節氣過后,地處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南部的官亭鎮卻有別樣的“火熱”。

  干旱山頭上的別落村原來是深度貧困村,馬沙巴尼是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今天他收的4800多公斤黃芪確定了買家,一家人滿臉歡喜的忙著打包。

  “一家8口人,以前吃了上頓愁下頓,從2018年開始,靠著種的八九畝黃芪,家裡每年差不多有3萬元,國家扶貧政策給我們蓋了家庭牧場,去年出欄的30隻羊賣了3.6萬元,今年出欄的20多隻賣了2.4萬多元,存欄的50多隻羊裡16隻羔羊明年2月就能出欄,再不愁沒有錢了。”馬沙巴尼說。

  村黨支部書記馬吉林說,全村原有234戶農戶,迫於生計壓力,大多已經搬離大山,剩下的86戶中62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別落村每年種植400畝的黃芪(1畝≒0.0667公頃),根部入藥,莖葉喂出的‘黃芪羊’肉與普通羊肉相比,味道更加鮮美,現在基本上家家戶戶都種黃芪、養牛羊,牛存欄達100多頭、羊存欄達到1000多隻。

  脫貧攻堅開始以來,別落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政策扶持、能人帶動、“親戚”幫扶,在駐村第一書記帶領下,干群同心下好特色產業脫貧“棋”。為暢通產銷渠道,村民馬國鋒2018年注冊成立的種植專業合作社,不僅帶頭種植黃芪,還為村民銷售黃芪牽線搭橋,“2019年合作社流轉村民土地90畝種植黃芪,實現純收入16萬元,今年種植黃芪130畝,畝產在600公斤以上。”說起過往的成績,馬國鋒一臉自豪。

  別落村以南,前進村麗賢種植合作社的150畝黃芪也在搶收中。“今年黃芪長勢比去年好,預計畝產在700公斤左右,按照當前的市場行情,預計畝均收入3000元上下。”前進村村委會主任朱玉賢樂呵呵地說。

  合作社計劃打造一個集切片、儲藏、銷售為一體的黃芪加工車間,延長產業鏈,增加產品附加值,並帶動村民就業。今年60歲的張存花是前進村二社村民,她說:“隻要有活干,我每天就能掙到80塊,還能照顧上家裡患病的老伴兒和上學的孫娃子,這幾年一直在合作社的黃芪基地打工,多一份收入家裡生活好多了。”

  光輝村是地處官亭鎮以西15公裡,2016年退出貧困村序列。村民張海山是共產黨員,他從2015年開始成功試種百合,並牽頭成立了民和縣光聚輝百合種植專業合作社,“為進一步挖掘土地潛力,我們在官亭鎮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的傾力支持下,先后得到少數民族扶持發展資金項目、百合產業鏈示范基地建設項目等支持,通過流轉村裡土地,逐漸擴大種植規模,走出了一條‘合作社+農戶’的百合特色產業發展之路,今年新種170畝,目前種植規模達到280多畝。”

  張海山說,目前合作社已建成一座100噸庫容的保鮮庫,並注冊了產品商標,開始探尋訂單銷售、電商銷售。“今年的百合產量比較好,19畝地裡畝產900公斤,預計能收入20余萬元。”

  在官亭鎮梧釋村,鮑玉輝與鄧西南正在查看櫻桃樹拉枝的情況,這座由民和福泰農林有限公司流轉50多畝土地打造的櫻桃經濟林今年開始挂果,鮑玉輝指著樹枝說:“改善採光和通風條件,有利於櫻桃樹花蕾的形成,我的合伙人鄧西南主要負責管護經營,去年栽植櫻桃樹2900余株,今年開始挂果,株均櫻桃產量1公斤左右,預計明年株均產量可達2公斤以上。”

  據了解,合作社流轉了30余戶農戶土地種植櫻桃,流轉期限20年,鄧西南說:“前五年,流轉費為300元/畝,五年后土地流轉費增加至500元/畝,十年后提高到800元/畝,合作社給當地群眾在家門口提供了就業崗位,實現自家農活和務工掙錢兩不誤。”

  自脫貧攻堅戰以來,官亭鎮依托國家產業扶貧政策和較少民族發展項目支持,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已形成別落村26.6公頃黃芪、前進村13.3公頃黃芪、光輝村20公頃百合、梧釋村3.3公頃櫻桃等“一村一品”特色優勢產業布局,在廣種薄收的干旱山地上走出了一條土地增效、農民增收的“富民路”。

  目前,別落村躋身第十批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認定名單,這一喜訊讓官亭鎮發展特色產業的信心更足、勁頭更大,“我們將在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的同時,持續發展壯大特色優勢產業,走好‘一村一品’路,實現鄉村振興。”展望未來,官亭鎮副鎮長馬軍滿懷信心。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