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優良傳統,肩負起新時代的科技使命——

科學家代表談科學家精神

本報記者 喻思南

2020年11月18日09:1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4位科學家代表圍繞“弘揚科學家精神 肩負新時代科技使命”這一主題做了分享。

  談及對科學家精神的理解,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名譽所長姚檀棟表示,好奇心是科學研究的重要驅動力,科學家要學會理性質疑,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推動科學進步。同時,科學研究有嚴格的規范,需講究証據和方法。在此基礎上,還得坐得住冷板凳,能夠堅持和忍耐。在國際科技合作日益緊密背景下,科學家還要學會團結、協作。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袁亞湘表示,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甘於寂寞、敢為天下先等精神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優秀品質,激勵著后人奮勇攻關。

  見面會上,科學家都表示,弘揚科學家精神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今年,我的博士生導師快90歲,但他依舊從早到晚在實驗室工作,這份對科研的熱愛時刻在感染我。”北京大學教授郭少軍說,“我希望科學家精神能深入人心,讓科研成為一種時尚。”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霍守亮表示,弘揚科學家精神,首先要有心系人民的家國情懷,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作為環保科技工作者科技創新的落腳點。

  霍守亮介紹,自己博士畢業后,到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第一個研究任務是做湖泊營養物基准工作。在國內,當時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但想到這是國家需要的,他就義無反顧地去做。經過一些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有價值的成果。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見面會上,科學家們表示,要積極作為,弘揚我國科學家優良傳統,肩負起新時代的科技使命。

  談及如何補上部分關鍵核心技術上面臨的短板,袁亞湘表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不能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重視基礎研究,把底層的東西搞清楚,真正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姚檀棟表示,當前,不管是信息科學、物質科學還是環境科學,都已經到了技術突破的關鍵階段。未來,多學科交叉結合是大趨勢,要吸收不同領域科學家最新的研究結果、最新的研究方法,研究重大科技創新問題。

  “青年科技工作者要勇於擔當,面向學科的前沿主動攻關,做原創研究。”郭少軍表示,目前,團隊正探索高效的燃料電池和氫能催化劑體系,希望攻破燃料電池和氫能利用方面面臨的難題。

  霍守亮表示,生態環境是一個系統問題,必須用系統的方法來解決。一方面,要大力優化生態環境科技創新能力體系,推進產學研用一體的協同創新模式,集中力量協同攻關﹔另一方面,要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針對生態環境基礎性的關鍵核心技術和管理支撐的薄弱環節,攻克一批自主可控的生態環境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解決新時代生態環境治理和修復中的關鍵科技問題,支撐生態環境質量改善。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