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推動農大與農科院合署發展,改革一年多來成效初顯

大學+農科院 等於什麼

本報記者 付明麗

2020年11月16日09:4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核心閱讀

  去年10月,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為一個單位,一年多來,推進科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發展,成效初顯。

  改革前,一學一研,雖各有特色,卻力量分散。改革后,雙方優勢互補、資源互通,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成果應用等方面蹚出了新路子。

  在山西,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是農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三農”的兩個基本力量,一學一研,服務於地方經濟發展,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農業技術人員。

  如今,山西正在謀求農業轉型發展新路,農大與農科院資源分散、同質建設,造成了農業科研資源配置的低效與浪費。去年10月19日,山西省委、省政府正式宣布山西農業大學和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為一個單位,名稱為“山西農業大學”,同時保留山西省農業科學院的牌子,一個黨委、一套班子。

  合署改革大幕正式拉開。山西省委書記樓陽生確定了《山西農業大學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合署改革實施方案》的主導思想和四梁八柱,省長林武對新農大的改革發展目標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年多來,山西農業大學推進科教融合和產學研協同發展,成效初顯。

  優勢互補

  科研隊伍更加強大

  42歲的王斌是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副研究員,今年他評上了碩導,招了第一名研究生。這得益於農大與農科院的合署改革。

  過去,農大、農科院的科研團隊雖各有特色,但力量分散。現在,農大的7個學院與農科院的9個研究所(中心)整合為10個新學院,人才、學科、研究所、實驗室各種資源實現共享。

  “如果不是這次改革,我至少還得5年才能當上碩導。”王斌說,受限於農科院的體制機制,隻有少數研究員才有資格帶研究生,如今,一大批像王斌這樣的中堅力量加入碩導隊伍。

  “農科院不缺項目和基地,缺的是人,農大正好可以提供人才支持﹔農大注重基礎性研究,農科院的強項是推廣應用研究。雙方優勢互補,科研隊伍更加強大。”王斌說。

  改革后,農科院由公益一類變為公益二類事業單位,科研團隊可以與政府、企業合作爭取社會項目,職工收入也大幅提高。

  有了更多獲得感,大家干事創業的熱情被激發出來。以王斌所在的資源環境學院為例,從今年6月到10月中旬,4個多月時間,新增科研項目22項。

  “農科院的環資所和農大的資環學院在土壤培肥與質量提升、生態環境保護、鹽鹼地治理等方面有幾十年的合作交流歷史,整合后合作渠道更為暢通。”山西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黨委書記陳斌介紹。

  同樣受益的還有農大師生。“現在,我們能在農大太原龍城校區的昆虫標本館、農科院的果樹所等地實習,豐富的實習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對選擇未來發展方向很有幫助。”山西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的大四學生郭鵬輝說。

  校院合署改革以來,山西農業大學投入246萬元,在大同、忻州、呂梁等市的8個地方專業研究所建設本科生實習實訓基地。科研人員走上講台,把科研新思維、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學實踐﹔青年學生走進田間地頭,在實踐中鞏固學習所得。

  打破圍牆

  人才、技術、資源共享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到山西考察調研,對發展黃花產業作出重要指示。“我們立即行動,將園藝學院的種質資源、基因組研究等基礎研究優勢與高寒作物研究所的栽培管理、加工等應用研究優勢相結合。”山西農業大學黨委書記廖允成說。7月30日,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揭牌成立。

  研究院涉及園藝學、植物保護學、作物學等7個一級學科,研究領域覆蓋了黃花菜全產業鏈。131名研究人員包括大學教授、研究所研究員、行業管理人員、種植大戶等,貫通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成果推廣、轉化落地以及政策制定等政產學研用不同領域。

  “大同黃花產業發展研究院能夠實現大規模、跨學科成立,得益於合署改革提供的人員、空間和資源條件。”山西農業大學園藝學院副院長李森對研究院的發展充滿信心,“研究院將蹚出科技支撐特色優勢產業發展新路子。”

  為了進一步打通產學研用合作堵點,合署改革還提出了“谷城院”深度融合發展專項改革方案。8月14日,《山西省人民政府關於推動“谷城院”深度融合的實施意見》印發,推動山西農谷、大學城和科研院所融合發展。

  建設山西農谷是山西省農業領域三大省級戰略之一,目前山西農業大學將6個學院落地山西農谷辦學﹔與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合作成立了“鄉村調查研究院”……人才、技術、資源在“谷城院”實現互通共享。

  “我們要打破圍牆,真正走出校門辦大學。將教書育人、科研創新與農谷建設協同推進,實現基礎研究、人才培養、成果運用、服務‘三農’的有機融合。”廖允成介紹。

  確保成效

  配套改革同步推進

  “原農科院有18個職能部門,原農大有26個職能部門,存在職責交叉、劃分過細等問題。本著‘一類事項歸口一個部門,由一套人員負責’的思路,將其整合為12個大部。”山西農業大學組織人事部部長閆海冰介紹。為確保合署改革順利進行,“大部制”、“院辦校”、職員制改革、分類考核機制改革等配套改革專項方案同步推進。

  組織人事部是整合后的12個大部之一,由黨委組織部、人事處、離退休人員管理處等合並而成。“原來的管理體制下,管理干部、專業技術人員和工勤技能人員的培養分屬組織部和人事處管理,轉崗通道很難打通,人員特長難以發揮。組織人事部成立后,能統籌考慮三類人員的培養、評價和考核情況,規范崗位管理的同時,激發人員活力。”閆海冰說。

  “大部制”將部門之間的協調轉化為部門內部的協調,提高了工作效率。但這個過程涉及很多干部的進退留轉。廖允成說:“退出職務的管理人員將轉為相應職級職員,學校在職務之外開辟了職員等級晉升通道。”

  “院辦校”改革也是一項重要舉措。目前,國內大學普遍實行垂直管理模式,人、財、物等辦學資源高度集中在學校層面。院校合署改革后,山西農業大學將10個整合學院和18個研究機構作為改革試點,賦予學院人事管理、財務資產、教育教學、科研管理、學科建設等方面40多項自主權,構建了二級機構的法人治理模式,真正實現“學院辦大學”。

  為了確保學院接得住權、用得好權,山西農業大學正逐步建立學院行政運行機構和學術權力運行機構,完善配套制度。廖允成說:“3年過渡期后,我們將實現從政府主導合署到形成內生動力的轉變,努力建成國內一流、國際有影響、地域特色鮮明的高水平研究應用型大學。”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