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新論)

潘建偉

2020年11月05日09:0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需要健全科技全鏈條布局,堅持國際合作交流,創新“科技+金融”體系

  以“可控開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可控”即是在若干環節具有非對稱優勢的“長板”﹔“開源”即是在此基礎上互通有無、博採眾長,推動我們不斷取得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強調,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技創新是其中一個關鍵變量。

  面向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科技工作者應特別注重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

  當前,我國在若干核心關鍵領域仍然面臨著“卡脖子”問題。改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切實提升原始創新能力,迫切需要完善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體系。要健全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研發再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布局。當今的重大科技突破越來越依靠多學科交叉和各項關鍵技術的集成,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都可能導致“卡脖子”風險。創新全鏈條涉及整個工業體系,無法由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完成,並且需要長期的積累。因此對於事關國家長遠競爭力的核心關鍵領域,需要通過頂層設計,面向長遠目標形成系統性的布局,前瞻性地儲備技術。全鏈條布局,不僅需要自由探索,而且要從“源頭和底層”為長遠戰略目標提供支撐,整合優化科技資源配置,開展高質量的協同攻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形成我國實驗室體系”。國家實驗室具有體量更大、學科交叉融合、綜合集成的特征,是創新全鏈條布局、全要素一體化配置的最佳實施平台。在此基礎上,通過國家實驗室統籌組織實施相關領域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是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集中力量實現重大突破的最有效途徑。

  堅持國際合作交流。自主創新應當是開放環境下的創新,不拒眾流,方為江海。一個健康的國際合作模式,不是也不能片面依賴國外、“能買就買”,而應以“可控開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國際智力資源。“可控”即是在若干環節具有非對稱優勢的“長板”,他人就難以在其他環節對我們“卡脖子”﹔“開源”即是在此基礎上互通有無、博採眾長,推動我們不斷取得國際領先的創新成果。

  創新“科技+金融”體系。企業和社會資本的投入方式靈活,對高端人才具有較大吸引力,可以和國家科研經費互為補充,最大程度地激發創新活力。目前,我國企業對短期內無法獲利的前沿研究和存在不確定性的未來技術的投入熱情還普遍不足。鼓勵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入原始創新的積極性,需要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形成促進創新的“科技+金融”體系,特別是資本市場可適度放寬對科技創新企業的盈利要求,強化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以實現優勝劣汰。

  科技創新最終還是要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以良好的工作狀態和飽滿的精神面貌來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建立以信任為前提的頂尖科學家負責制,給他們充分的人財物自主權和技術路線決定權”。科技工作者應不負黨和人民的信任,具備成為領跑者和開拓者的勇氣和魄力,肩負起科技創新的歷史使命,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掌握更多核心關鍵技術,有力支撐世界科技強國建設。

  (作者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

(責編:馬建輝、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