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新發展階段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經濟新方位)

本報記者 劉志強 李心萍 丁怡婷

2020年11月03日09: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是在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在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全局性、歷史性意義的重要會議,重點研究了“十四五”規劃問題,擘畫了我國未來發展藍圖,為全國上下明確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

  連日來,三個“新發展”——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引發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如何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圍繞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有關專家學者。

  新發展階段——

  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發展階段,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階段。這在我國發展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進入新發展階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的大跨越。”

  “高度重視對發展環境的分析判斷,再相應進行決策是我黨領導經濟工作的一大經驗。”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認為,全會對新發展階段作出了重要判斷——“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

  專家學者認為,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從國內看,我們既擁有優勢條件,也面臨艱巨任務。

  “進入新發展階段后,我國要素稟賦條件等將面臨深刻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副主任馬建堂認為,要素成本低、環境容量大、外需貢獻多等傳統優勢正逐步減弱,“國內生產總值將超過100萬億元、中等收入群體超過4億人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將進一步顯現。”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張佔斌認為,展望“十四五”,我們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明顯提高,各方面任務十分艱巨而繁重。

  從國際看,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特別是一段時間以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盛行、地緣政治風險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帶來世界經濟深度衰退,我們必須在一個更加不穩定不確定的世界中謀求發展。”國研中心產業部部長趙昌文說。

  挑戰萌生著機遇,壓力催生著動力。進入新發展階段,大挑戰、新挑戰中也孕育著大機遇、新機遇。張佔斌認為,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們不僅要善於順勢而為、把優勢轉化為動力,更要勇於逆勢而上、善於轉危為機,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

  新發展理念——

  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過去5年,在新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必須強調的是,新時代新階段的發展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必須是高質量發展。”不少專家表示,新發展理念是對發展規律的科學總結,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戰略引領性﹔進入新發展階段,要從根本上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必須堅持把新發展理念貫徹到發展的各領域和全過程,努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創新發展。“‘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會公報中的這一表述令人印象深刻。”張佔斌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面對國內外環境新變化,我們更加需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重大機遇,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堅持協調發展。“協調發展的要義在於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協調性。‘十四五’時期,我國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目的就是使城鄉區域發展協調性明顯增強。”趙昌文說。

  ——堅持綠色發展。“‘十三五’期間,我國污染防治力度加大,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同時也要看到,生態環保依然任重道遠。”國研中心宏觀部副研究員楊光普認為,未來5年我國要在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就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堅持開放發展。“開放是促進發展的必然選擇。”趙昌文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在更高水平上擴大對外開放,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

  ——堅持共享發展。“我國正在從中高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但一些領域民生保障仍然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張佔斌認為,“十四五”時期,我們要使民生福祉達到新水平,就要從收入、就業、教育、健康、養老、社會保障等方面多點發力、協同推進,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發展格局——

  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專家學者認為,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黨對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正確把握和實踐運用,是主動作為、不是被動應對,是長期戰略、不是權宜之計。

  構建新發展格局,符合經濟客觀規律。“大國經濟一個共同特征是市場規模大、國內可循環。”趙昌文分析,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已逐步從過去依賴較大規模的出口轉向以國內有效投資和消費為主,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內需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穩定器。

  構建新發展格局,符合發展形勢所需。張佔斌認為,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在傳統國際經濟循環明顯弱化乃至受阻的情況下,強化國內大循環,有利於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也有利於帶動國際經濟循環,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展望“十四五”乃至更長時期,應如何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

  ——要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

  擴大內需,供需要匹配。“未來5年,我們要將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以創新驅動、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在楊光普看來,當前消費需求正在逐步回暖,但回到正常水平仍需一定過程,“下一步要從增加居民收入、改善消費環境等方面繼續發力持續推動需求回升。”

  擴大內需,堵點要打通。“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關鍵是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內部和相互之間的障礙。”馬建堂分析認為,要減少和消除制度、技術、成本等方面的制約,提供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健全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發展高效的流通和物流體系,減少各種交易環節和成本。

  ——要堅持對外開放、深入參與國際循環。

  “我國經濟已高度融入世界,並不存在封閉的國內大循環。我們要在更高水平融入國際經濟循環體系的同時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以國內分工和技術創新的發展推動國際分工和國際技術創新的發展。”劉元春認為。

  趙昌文表示,下一步,要堅持以高水平對外開放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質量和效益,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依托國內強大市場,深入參與國際循環,能使國內循環和國際循環相互促進、相得益彰,也有利於促進同各國互利共贏、共同繁榮發展。”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