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在河曲草原

馬振東 公保安加 陸廣濤

2020年10月30日09:19  來源:青海日報
 

雪多山下好牧場。 青海報記者 馬振東 公保安加 陸廣濤 攝

  深秋的幾場雨雪,讓整個河曲草原漸漸泛黃,遠處的“雪多”山早已白雪皚皚。

  這是河南蒙古族自治縣賽爾龍鄉蘭龍村牧民索南達杰一年中最忙碌、最幸福的日子。一大早,喝過媳婦煮的滾燙奶茶,他就忙著去看護他的160多頭即將出欄的牦牛。

  為了放牧好160多頭牦牛,索南達杰帶著媳婦已經在牧場裡住了大半年帳篷了,縣城裡的新家、村子裡的院子都已經很久沒有打掃過了。

  索南達杰是村裡合作社的放牧員,因為自己草場小、質量差,幾年前,連帶著自家草場和22頭牦牛入股了村裡的合作社。

  “原來想,入股了合作社,自己也輕鬆了,可以去外地打工見見世面,可出去之后依然牽挂的還是眼前這片草原。”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草原的索南達杰怎麼也舍不得手中的牧鞭。

  眼下,操心了一年的160多頭牦牛即將出欄,市場價超過150萬元,到年底前整個合作社還有三批牛羊等待出欄,種植的新型牧草正在收割,等牛羊都出欄了,也就快到了合作社分紅的時候了。

  去年,索南達杰因為出色地完成了合作社的放牧任務,工資之外獲得了合作社3萬多元的獎勵,加上放牧員的工資、草場和牛羊的分紅,一年下來家庭收入超過10萬元。

  “到哪兒打工能賺這麼多錢,現如今,我縣裡有樓房、村裡有小院、草原上還有帳篷,日子過得越來越好了。”索南達杰說。

  從普通牧民成長為現代牧場工人,許多像索南達杰一樣的牧民在科技部門引導下實現了經營模式從散戶收購到聯戶經營合作社的轉變,解開了牛羊養殖“夏壯—秋肥—冬瘦”的“死結”。

  從索南達杰的草場向南15公裡,賽爾龍鄉蘭龍村生態有機畜牧業專業合作社11棟畜棚一字排開。不遠處,投資1500萬元的18棟現代化畜棚正在加緊修建。

  “看到這頭健碩的公牛了沒?這可是去年全縣牦牛公牛評比冠軍,別人出價15萬元我們都沒賣!”看著眼前成群的雪多牦牛,蘭龍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負責人長愛高興地說:“全縣最好的牦牛都在這裡了。”

  看著眼前的牦牛,長愛掰著手指頭給我們算了一筆賬:“隨著越來越多的村民入股合作社,現如今合作社總面積1.76萬公頃、可利用草場1.25萬公頃,全村126戶447人,入股率達到99.2%,通過‘牧戶+合作社+公司+訂單+互聯網’的經營模式,2019年度純收入達到822.3萬元,人年均分紅達到8834元。”

  同時,村裡還成立了肉食品加工廠,經過精細加工分類后的牦牛肉每千克能賣到360元至400元,且供不應求。

  從長愛口中我們得知,2018年縣委、縣政府將蘭龍村定為“有機大牧場”試點村。也正是從這一年起,蘭龍村的養殖終於邁上了“國際化”軌道。

  “我們對合作社入股的牦牛進行了有機追溯耳標佩戴、信息錄入和上傳,到現在5739頭牦牛全部有了自己的‘身份証’”。

  為突出有機、綠色、無污染的資源優勢,真正把“有機大牧場”建設成為特色優勢有機產業發展的領跑者,河南縣全力打造“雪多牦牛”“歐拉羊”地方優勢品牌。扶持有機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基本完善,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基本建成,真正使賽爾龍鄉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雪多牦牛”“歐拉羊”特色產業優勢區,牛羊半成品生產基地和精深加工基地。

  去年開始,蘭龍村還引進了新型移動物聯網技術,通過對草原載畜量的動態測量,植入電子標簽對放養牲畜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實現跟蹤與管理,以數據為支撐讓牧戶通過手機App、網站或是掃描二維碼隨時查看牲畜運動軌跡。

  “以后我們放牧都成了高科技了!”這個偏遠民族縣的“互聯網+”畜牧業正在逐步掌握國外先進牧場所匹配的現代化天然放養的技術水平,為其實現“新型職業化放牧、訂單化養殖、品牌化運作等模式”的轉變提供了強有力的綠色生產技術支撐。

  展望未來,長愛充滿信心,“現如今我們正從有機牧場邁向‘智慧牧場’發展,下次再來,就能看到我們的牧民們用手機放牧了。”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