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澆灌民族團結之花

2020年10月22日09:26  來源:青海日報
 

民族團結宣傳進市場。

《民族團結大家園》活動。

從小樹立自信。

了解社區居民近況。

  電視劇《閑人馬大姐》家喻戶曉,主角馬大姐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而在西寧市城東區八一路街道辦事處康南街道也有一個集體,他們擁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馬大姐。

  成立於2005年的馬大姐調解工作室,由不同民族的專職人員、熱心居民和群眾代表組成。他們不僅為轄區群眾調解矛盾糾紛,還成為了社區各民族群眾生活的好幫手,是社區民族團結的“賢人”。

  西寧市城東區現有總人口39.15萬人,有漢族、回族、藏族、滿族、撒拉族、土族等27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達到了14.98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38.26%。

  長期以來,城東區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繁榮發展,培育打造各類載體和平台,用心澆灌出長盛常開的民族團結之花,被國家民委評為第四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區。

  宣傳,讓民族團結之花香飄萬家

  9月2日19時30分,在西寧市城東區南山東路青海省藏醫院對面的一片空地上,草原歌曲在車水馬龍間准時響起,附近居民逐漸聚集到這裡跳起鍋庄舞,其中還有不少人身著民族傳統服飾。

  而這片和諧的場景背后,有著一段感人的故事,並被城東區委統戰部、宣傳部和城東區創建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區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拍成了一部微電影《我們的故事簡單卻溫暖》,並在多個網絡平台上播放。

  原來,這個舞蹈隊幾乎每天在小區的空地上跳舞,打擾到了一位上夜班的年輕人休息,二者間的矛盾逐漸激化,一時間難以調解。年輕人在與舞蹈隊的爭執間身體不適突然暈倒。頓時,舞蹈隊的幾位藏族大爺趕緊背著年輕人前往青海省藏醫院進行救治。雖然只是低血糖,但年輕人卻深受感動,不僅與舞蹈隊和解,還認真學習鍋庄舞成為舞蹈隊的一員。社區黨委知曉情況后,也主動協調場地,將藏醫院對面怡園小區樓下的停車場進行調整,成為舞蹈隊的固定場所。微電影的最后寫到:“我們的故事簡單卻溫暖……”

  導演編劇通過征集身邊展現民族團結的真人真事,將其進行藝術加工並拍攝成《我們還是好朋友》《我們的故事簡單卻溫暖》等微電影和短視頻成為了城東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活動的宣傳片,不斷增強“中華民族一家親”意識,讓綻放的民族團結之花花香四溢、飄進千家萬戶。

  這些年,城東區積極打造東關回族女子小學、康南社區居委會等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陣地,開展知恩感恩和“中華民族一家親”教育,充分發揮市民學校、黨員活動室、文化活動站的作用,組織各民族干部、居(村)民群眾、企業職工、流動人口、離退休人員等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宣傳教育活動,教育覆蓋面達98%以上。

  現在,在城東區區屬各學校,民族團結教育被融入“六一”“建隊日”等節日活動中,民族團結校本教材得到廣泛推廣,讓孩子們了解各民族相互團結、互幫互助的重大意義。

  同心,讓民族團結之花花開遍地

  “阿娘們出來晒太陽啦?李阿姨和洪阿姨和好了沒?再不和好就沒人陪你去早市了哦!”在東關大街街道慈幼社區的辦公樓前,開朗的馬忠財滿面笑容地對李奶奶說道。

  聽了這話,李奶奶和一直注視著她的洪奶奶都笑了,不約而同地將小板凳挪向對方。年過80歲的李奶奶和92歲的洪奶奶是近60年的好閨蜜。可是就在前幾天,社區“紅管家”馬忠財突然發現每天手拉手去早市的兩閨蜜不說話了。經過了解才知道,兩人因為一件小事出現了分歧,正在“冷戰”中。今天,趁著兩人晒太陽的時間,馬忠財趕緊過來做個“和事佬”,讓她們“一笑泯恩仇”。

  “我今年56歲,在這院子裡住了四十多年。我是回族,但是院裡無論是漢族還是其他少數民族的鄰居們有個煩心事,我都過去幫忙。生活瑣事也好,心情壓抑也罷,我都幫他們解決,大家都叫我馬老師!”馬忠財對此十分熱心。

  馬忠財說:“疫情期間,作為志願者的我很願意為大伙做事,社區又聘我當上了‘紅管家’。雖然沒有報酬,但是我干得格外開心,我們就是民族團結的‘粘合劑’!”

  今年2月起,慈幼社區黨委推行落實“紅管家”聯防責任制,以網格化管理為基礎,以樓棟為單位,就近集中選定100戶群眾為一個網格單元,推選來自各民族的26名責任心強、熱心服務群眾的黨員和優秀志願者擔任“紅管家”,並且以“紅管家”為紐帶,將轄區居民串起來,進一步提升服務水平。

  樹立“互助友愛、和諧進步、共建平安居委會”的工作理念,成立了民族團結理事會、黨員志願服務隊和平安互助和諧社,開展一系列創建活動……社區工作人員和各民族群眾的共同努力,讓慈幼社區成為了城東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領頭羊”。

  據了解,城東區先后組織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示范單位”等評選活動,重點挖掘培育了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領頭羊”,充分發揮其以點帶面的積極作用,輻射帶動全區形成良好的創建氛圍。此外,興隆物業公司、天路工程有限公司等非公經濟組織積極參與關愛弱勢群體、幫扶貧困家庭、救助殘障兒童等活動,以實際行動促進轄區各民族群眾互幫互助、守望相親。

  齊力,讓民族團結之花花開滿園

  2019年,一位1992出生的回族姑娘回到了家鄉,並成為慈幼社區的工作人員,她的名字叫謝佳鶯。慈幼社區黨委書記陳風蓮說:“年輕人有見識有想法,她經過認真考慮決定帶領賦閑在家的‘阿娘’們做一番事業。我們社區支持,街道黨工委更是給予了極大的幫助。”

  據東關大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紀工委書記花英介紹,東關大街街道轄區有很多婦女因為家庭原因無法外出務工,他們最大的本事就是廚藝。

  謝佳鶯提出把這些人召集起來通過制做饃饃增加收入,街道立即支持。依托東城有愛心黨員驛站,通過黨建引領,成立“康福居·媽媽做”工坊,打造“東關阿娘”美食品牌,街道和社區的工作人員利用個人社交平台進行宣傳,讓更多低收入家庭感受到了街道和社區的溫度。

  目前,“東關阿娘”品牌已初步建立線上+線下營銷模式,讓轄區部分困難婦女“走出來”,用好手藝贏得生活的自信,拓寬轄區困難群眾就業、創業的新路子。

  為保障社區管理中各民族平等參與的權利,實現各民族群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城東區各街道、各社區嚴格落實責任,促進各民族融合發展。通過開展“三會一評”(意見搜集會、議題討論會、議事決策會,群眾評議),使社區工作人員、黨員干部、轄區單位及居民群眾共同參與,有效提升了居民群眾的幸福感、歸屬感、獲得感。同時,為各民族群眾開辟有利於各民族文化相互展示交流的平台和載體,讓他們在活動過程中體驗到相識、溝通的樂趣,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近年來,西寧市城東區以“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為工作目標, 牢固樹立“互助友愛、和諧進步、共建平安居委會”的工作理念,在各個社區成立了民族團結理事會、黨員志願服務隊和平安互助和諧社,開展一系列創建活動……社區工作人員和各民族群眾的共同努力,讓慈幼社區成為了城東區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領頭羊”。本報記者 賈泓 攝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