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羊湖畔,“三色產業”富新村

2020年10月21日09:59  來源:青海日報
 

  ①航拍龍羊新村。

  ②龍羊新村大門。

  ③村上的文化干事入戶。

  ④任生昌在農家樂忙活。

  ⑤閑暇之余陶希有的妻子打理院子。

  ⑥馮庭芳在摘花椒。青海日報記者 殷之皓 孫海玲 攝

  “我20多歲的時候,這裡就是個荒山坡坡,山上全是石頭,沒有樹,更沒有地,大家守著龍羊湖過著苦日子。”今年58歲的王丕忠曾當過社長、村委會主任,在他的記憶裡,那段苦日子至今清晰可見。

  今年的金秋時節,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龍羊峽鎮龍羊新村卻是另一番景致:村庄干淨整潔,一棟棟“湖景房”錯落有致,村民忙著捕魚、豐收、搞發展,過著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好日子。

  曾經山峁溝壑幾度難,如今脫貧致富換新顏。談起今昔變化,何止“翻天覆地”可以概括。一個村,從貧窮落后、苦寒荒涼到產業興旺,人人富足,還得從30多年前的那次搬遷說起。

  因為龍羊峽水電站的建設,30多年前,黃河龍羊峽沿線群眾開始搬離世代生活的土地,共和縣龍羊峽鎮的原加什達、查那、前菊花等幾個村搬遷到山坡上,成立了龍羊新村,在一片鹽鹼地上建設新家園。

  在王丕忠的記憶裡,上世紀90年代初,村裡沒有水,沒有電,更沒有路,一片荒涼,生活十分貧窮,是30年前每一戶龍羊人家的生活狀態。

  1994年,龍羊新村186戶670人重新開始劃分土地,人均耕地0.11公頃﹔1998年10月水利提灌正式上水。從此,龍羊新村澆上了黃河水,種上了水澆地,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和經濟作物的種植。

  龍羊峽鎮黨委副書記張永順告訴記者,2017年,村裡摘掉了貧困帽,2018年被評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0多年,龍羊新村歷經坎坷艱辛,由吃不飽飯一躍成為“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如今,村裡正通過“三色產業”走出一條共同致富之路。

  一

  “收網咯……”9月的一個清晨,東方欲曉,天微寒涼,凌晨6時左右,經過一個晚上的捕撈,陶希有和妻子配合默契地准備收網。

  “我們主要捕撈小銀魚,上岸就有商家來收,不需要我們再跑到市場上去,1公斤11元,價格好著呢。”陶希有說。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坐擁龍羊湖畔的龍羊新村,是個典型的小漁村,20多年前,村裡沒有別的收入渠道,捕魚是很多群眾的經濟收入來源,全村70%以上村民從事漁業捕撈,年產量約350噸。

  桅杆帆影,漁歌唱晚。每到夜晚,漁民紛紛走出家門,走向龍羊湖,藍色的龍羊湖面上燈火輝煌,好不熱鬧。

  今年50歲的陶希有是龍羊新村人,有著20多年的捕魚經驗,算得上是村裡的“捕魚達人”,每天凌晨1時30分左右到達捕魚點,一直到第二天破曉收網。

  “每年的8月20日至11月20日是捕魚期,其他時間是封湖期。我們晚上捕魚,白天休息。”陶希有告訴記者,每年的捕魚期,他和妻子幾乎一天不落地捕魚,現在他家一共有6個網,每天收獲200至250公斤的小銀魚,一年下來,有10多萬元的收入。

  陶希有回憶,剛開始捕魚時,買不起網,更別說能掙多少錢。如今,靠著捕魚一家過上了好日子。走進陶希有的家,小院裡碩果盈枝,花開正艷。一棟裝修精致的二層小樓和井井有條的小院足以說明眼下生活的富足和安逸。

  “小家大變化。”這幾年靠打魚產業,家裡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土坯房變成了二層小樓,2015年,他家還辦起了農家樂,更令陶希有感到欣慰的是,小家日子越過越紅火,村子這個“大家”也變得越綠越美,游客越多。

  這是村裡的藍色產業。

  二

  靠著養殖業、捕撈業,龍羊人實現了脫貧增收,但龍羊人也明白,任何資源不能過度消耗。

  眼下,龍羊人又將眼光盯向了鄉村旅游業。任生昌和趙玉蓮夫妻是最早看准鄉村游辦起農家樂的人。

  “我們2015年就開了,是村上最早一批開農家樂的,當時政府補貼6萬元,廚房用品全部配齊,我心想咱也試試,興許能成呢。”性子直爽的趙玉蓮說道。

  以前家裡主要靠種地和捕魚為生,后來夫妻倆年歲增大,恰逢村裡的鄉村游發展起來,倆人一拍即合,把自家小院改造成了農家樂,平時接待十幾桌不成問題,還有住宿。

  沒想到這一轉型,還挺好。“頭一年開農家樂,旺季的3個月共收入3萬多元,基本上沒啥大的花銷,掙的錢全都進了自己兜。”夫妻倆一合算,這不比種地強啊?自己家裡不用出房子租金,烹飪技術免費學,蔬菜也都是自己種。

  小院地理位置特別好,開門就是碧波蕩漾的龍羊湖,向日葵、月季花把小院子裝點得格外漂亮,夫妻倆給農家樂取名為“鑫盛家庭農場”。夫妻倆勤快,手腳麻利,房前屋后種上了時令果蔬,游客不僅可以品嘗到新鮮菜品,也能下地感受採摘的樂趣。

  由於疫情,今年農家樂的生意比往年更火爆,省內鄉村游成了游客的首選之地。6月至8月是旅游旺季,他們家3個月收入4萬元左右。

  9月的一個早晨,龍羊湖上的霧氣還未散去,農家樂已經迎來了當天的第一波客人,趙玉蓮一邊招呼著,一邊問道:“你們吃點啥?”

  “今天做個家常菜,青椒肉絲、涼拌黃瓜、涼拌蘿卜,再做個家常面片,我們所有的蔬菜都是自己家菜園子裡的,新鮮著呢,游客都愛吃。”話音未落,趙玉蓮便一頭扎進家門口的菜園子裡忙活開來……

  “有了好風景,盼來好前景。”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全村已有46家農家樂,村民們正在忙碌中收獲著新生活。

  這是村上的綠色產業。

  三

  花椒是龍羊新村的一個招牌特色。

  9月是採摘花椒的季節,一場秋雨過后,綠葉掩映下一簇簇鮮紅的花椒透露著一股濃濃的花椒味。

  馮庭芳戴上手套,拎著放置花椒的桶來到自家的花椒地,熟練地開始採摘花椒,不一會工夫,已經摘了小半桶。

  “今年的花椒價格挺好,干花椒1公斤140元到160元,濕花椒1公斤60元左右。有時候村裡來的游客多,我們邊採,路邊就能邊賣。”馮庭芳一邊摘花椒,一邊說。

  馮庭芳告訴記者,20多年前,她剛來到新村時,村裡沒有其他經濟作物,起初他們從別的地方運來花椒苗,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栽下了花椒苗,沒想到這個地方氣候宜人,當年種下的花椒苗都活了,隨后幾年裡,村裡就開始有了種植花椒的習俗。

  今年馮庭芳種了0.87公頃花椒,收成好,價格也不錯,這日子也越過越有勁兒了。這幾年,村子建設越來越美,游客越來越多,花椒的名氣也跟著大起來,他們家的花椒除了供游客購買,還和當地縣城的飯店簽訂了協議,每年定向銷售一部分。

  除了花椒,村裡還有種果樹的習慣。杏子、蘋果、梨、李子、核桃等經濟林幾乎家家都有,這些也成了龍羊新村增收的另一個產業。

  今年,王丕忠家種了0.33公頃杏樹和梨樹,每年豐收季節,一部分供游客旅游時採摘,一部分運到縣城附近銷售,今年下來,果園的收入也有1萬多元。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我家就在岸上住……”王丕忠哼著歌曲,指著眼前碧波蕩漾的龍羊湖說:“歌裡唱的可不就是我們現在的好生活嗎?好山好水好風光,還有現在的好日子!”

  龍羊新村家家都有採摘園,一到盛夏,院內各種花木爭奇斗艷,果樹上各類水果挂滿枝頭。滿樹的果子不僅承載著豐收的希望,也成了致富的產業。

  憑借旅游資源,龍羊新村每年吸引著一定數量的游客觀光休閑,從品嘗鄉村土特產,到自助採摘、農耕文化體驗、餐飲住宿,龍羊新村讓游客從吃農家飯、住農家院、摘農家果,向回歸自然體驗農業農村生活轉變,感受鄉村田園的風光和來自黃河的清新氣息。

  這是村上的青色產業。

 

(責編:劉沛然、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