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精神”開創精神脫貧風氣之先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海東行系列報道之五

羅 珺 陳 俊

2020年10月16日08:56  來源:青海日報
 

  “樹新風、移陋習、喜慶事、不攀比、簡喪事、盡心意、顯庄重、體孝悌……”9月11日,走進循化撒拉族自治縣白庄鎮,類似的宣傳標語在村庄裡隨處可見。從村容村貌到村民的精神面貌都可以看出,這裡正開創著精神脫貧的新局面。

  白庄鎮下拉邊村的馬國忠家就是這樣典型的一戶人家。以前的下拉邊村是個貧困村,家家戶戶情況都不好,貧窮籠罩著整個村庄,馬國忠家有七口人,五個孩子,全家守著兩畝地過日子。

  孩子裡的老大和老二上完初中后就在家待業,偶爾出去打打零工,2010年,村裡為扶持拉面產業出台了無息貸款的政策,倆人剛好參加了拉面技能培訓,又看到村裡外出開拉面館掙錢回來的人,於是兩個孩子貸款15萬元去了重慶開拉面店。

  “那家拉面店一開就是五年,每年都能有個20多萬元的收入,后來他們又去了深圳開店,那裡物價高,每年最少能掙到30萬元。外出的幾年時間裡,他們哥倆在大城市裡見了世面,思想境界也發生了轉變,認為知識還是最重要的,2016年,還把正在上初中和高中的弟弟和妹妹接到了深圳上學。”馬國忠一邊回憶一邊說。

  接受了外地優質的教學水平,弟弟和妹妹也順利考上了大學,現在一個進公司上班,一個考上了公務員。“如果老大老二沒去大城市創業,這兩個孩子也不會去城裡上學,中途也就輟學了。”白庄鎮人大主席馬海龍談起來。

  以前,村民們都認為上學沒有用,所以孩子們初中沒畢業就紛紛輟學,幫著家裡干活種地,外出打工,貼補家用。好在村子裡有四五個村民是受過教育的,村子裡也一直有親幫親、鄰幫鄰的淳朴民風,就這樣,在大家的互相幫助下,村子裡逐漸興起了向好的精神風貌。如今的下拉邊村裡有48個上過大學的大學生,甚至還有一個出國留學的。

  “現在我們家裡蓋上了二層小樓,買了一輛小轎車,縣上也買了一套房子,物質很滿足,身體也健康,孩子們上班的上班,做生意的做生意,也沒有牽挂,國家的政策也好,我們的日子也越來越幸福啊!”馬國忠點著頭不時贊嘆現在的好生活。

  今年一月份,馬國忠最小的女兒結婚,受移風易俗文明新風的推廣,隻要了8萬元彩禮,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這便是全力推動移風易俗,嚴防群眾在大操大辦的婚喪喜慶事宜中再度返貧現象,鞏固脫貧成效。

  近年來,白庄鎮緊緊抓住脫貧攻堅、生態文明建設、掃黑除惡、鄉村振興、移風易俗等各項政策機遇,團結帶領全鎮各級黨員干部和廣大群眾,堅持以“一山一區、一水一帶、一鎮一業”為核心的發展思路,以建設“綠色生態白庄、和諧美麗白庄”的目標,堅持大扶貧格局,在注重廣大群眾物質脫貧的同時,更加注重精神脫貧,堅持致力於對全鎮人民扶志、扶智、扶德、扶業、扶心,積極引導全鎮人民發揚自力更生精神,努力增強全鎮人民“自強、自信、自立”底氣,不斷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為實現小康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支撐。

  目前,白庄鎮補齊了全鎮7048戶29064人的精神短板,樹立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積極向上的精神。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