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網” 通向百姓心田

——“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 海東行系列報道之一

羅 珺 陳 俊

2020年10月12日09:54  來源:青海日報
 

  一條路,能帶動一片產業,能致富一方百姓,能促進鄉村振興,能實現精准脫貧,更是民生所盼、政府所向的重大民心工程。

  9月8日,驅車行駛在海東市平安區一條條特色鮮明的農村巷道之間,道路盤山蜿蜒而去,猶如一條條絲帶與農戶住家、產業園、公路景觀巧妙融合、相映生輝。

  這些農村公路不僅四通八達連接著城鄉與外縣,縮短了運輸時間,依托便捷的交通條件,村民們積極發展種植業、養殖業,讓平安區鄉村振興、農村特色產業的發展駛入了“高速路”。

  平坦、整潔、鮮花簇擁的新沙路,改變了“晴天一身土、雨水一身泥”且被大山相隔的古城回族鄉和三合鎮的格局,頓時讓兩個鄉鎮近在咫尺,從此物貿相通加速、人員往來密切、產業協作興旺。

  “新沙路是鄉道,也是平安重點打造的‘黨員示范路’,為實現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納入年度考核范圍,採取養護巡查與路政一體化,監控視頻巡查與交警巡查相結合的路徑。”平安區交通局項目辦干部孫志雲說,通過公路達到並實現農村美、農民富、農業強的目標。

  “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對於洪水泉回族鄉來說得到了充分體現。筆直平整的道路,路兩旁高大濃密的樹木,到了金秋時節樹葉金黃等美景,這裡成為許多年輕人拍攝婚紗照時的外景取景地﹔山頂始建於明永樂年間的古建筑,讓許多游客慕名而來觀光旅游,這條景色美麗、深受大眾歡迎的“網紅路”,正是從下紅庄村到洪水泉村的一條縣道——下洪公路。

  45歲的海福是洪水泉鄉洪水泉村的貧困戶,今年養了60多頭牛,平時還會跑跑運輸,販運牛羊,“這條路多年以來都是砂石路,隻能走摩托車和農用車,對村裡的養殖戶來說很不方便,現在道路都修好了,還鋪上了瀝青,各種大車都能進出,我們跑運輸也方便了,養殖上也增加了很多收益。”海福對道路的變化深有體會。

  據了解,原來的這條路,坡陡彎急,路面病害多,行車視距不好,安全隱患大,造成行駛車輛少,運輸車輛限制多,許多物資農產品拉不進去又運不出來,對鄉村的經濟發展逐漸形成了制約和瓶頸。

  后來重新改線選線,並在技術標准上進行提升,2017年對道路的22公裡進行了整治,對沿線的15個行政村在種植業、養殖業、旅游業等多方面帶來了很大的經濟收益。

  孫志雲說:“下洪公路屬縣鄉道路,洪水泉鄉全鄉都在種植馬鈴薯、藜麥、當歸、百合等一些經濟作物,再加上是少數民族聚集區,養殖業也比較發達,所以說公路建成之后給當地群眾的經濟收入帶來巨大提高。”

  汽車行駛至黃鼠灣村的一條村道上,這是一條典型的村道,一頭連接下洪公路,另一頭連接村子。這條村道在水泥路沒實施之前,可以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來形容,給群眾在出行上造成了很大的難題,道路硬化后,還進行了安防措施,安裝了圍欄,這樣既保証了出行又保証了安全。

  “種不怕、養不怕,就怕出不來。這裡的當地群眾以種植馬鈴薯、蠶豆和青稞的居多,道路好了,農作物豐收的時候就可以立馬運出來,這樣就給百姓脫貧致富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解決了最大的難題。你看這些來來回回的車輛就是依托道路的建成進出村裡運送各種物資。”孫志雲指著道路上載滿物資的過路車輛說著。

  “路修好了,休閑旅游業也發展起來了。”在平安區三合鎮瓦窯台村黨支部書記拉毛才讓看來,村裡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而這些,主要得益於入村入戶的縣、鄉、村道路硬化,交通狀況的改善。

  鄉鄉通,村村通,戶戶通,這些路,通進了村民的心坎裡,為鄉村振興、產業發展、農家樂經營奠定了堅實的交通基礎,不僅受到當地群眾的點贊和好評,也托起了貧困地區的“金飯碗”,

  近年來,平安區緊緊圍繞“四好農村路”總目標,結合“精准扶貧”“鄉村振興”等重點民生工程,不斷完善“五縱三橫”農村公路路網結構,與旅游資源開發、農業產業化建設相結合,基本形成了以國道、省道為骨架,縣、鄉、村道為脈絡的“五縱三橫”區域路網體系,基本形成農村客運站、亭、運、線一體化運輸網路格局,正是因為“四好農村路”的修建,為平安區乃至海東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和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路網基礎。

(責編:甘海瓊、陳明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