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旗村裡日子“紅”

孫海玲

2020年09月07日09:22  來源:青海日報
 

紅旗村的環保講座。

學生們在閱覽室讀書。

村民在活動室下棋。

種植產業帶動村民就業。本報記者 孫海玲 攝

  海拔3000米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河卡鎮紅旗村,遠處的山坡上牛羊遍野,近處的田野裡麥浪滾滾,一派生機勃勃的豐收景象。

  還沒進村,遠遠就看到村委會院子裡高揚的五星紅旗,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同行的興海縣宣傳部副部長高國錄說:“紅旗村是我們縣上美麗鄉村建設的示范點。”

  從空中俯瞰紅旗村,是一個狹長的帶狀,與州府所在縣共和縣接壤。村落周邊草木茂盛,綠意濃濃。走進村裡,平整的柏油路穿村而過,兩側平整有序的民居錯落有致,房前屋后綠樹成蔭鮮花爛漫……而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貧困村。

  “2017年脫貧后,我們開始謀求鄉村振興的路子,朝著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方向努力,村裡大變樣了。”紅旗村第一書記馬海雲說,通過美麗鄉村建設,紅旗村穩步走上了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的小康路。

  風貌留鄉愁,宜居也宜游

  “8月25日,晴,今日巡山一切正常。”採訪當天,夕陽下,尕者騎著摩托車來到負責巡護的林地,將一天的巡護見聞寫在了日記中。

  “要提醒進山的人,千萬不能野外用火。”“最近天氣炎熱,防火工作要格外上心。”“拿上編織袋,順便把林子裡的垃圾撿了……”54歲的尕者是紅旗村“資深”護林員、生態管護隊隊長,管理著另外3名生態管護員,每天雷打不動帶隊“巡山”,每天會不厭其煩地叮囑其他護林員注意事項。

  尕者是紅旗村的原村委會主任,對這片生他養他的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2016年,他主動承擔起村上的環保工作,同年,成了一名生態管護員。今年7月初,他領到了上半年的工資,一共9600元。尕者說:“即使國家不給錢,我們也應當承擔起責任,因為這是我們的家園啊,我們有責任保護好這裡的一草一木。”

  村上的4名生態管護員,負責管護全村1萬多畝(1畝約為0.067公頃)的林草。每年6月至10月份是他們最忙的時候,撿拾林地上的垃圾、查看有沒有亂砍濫伐現象等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初中畢業的尕者在村裡老一輩中算得上是“知識分子”,平日裡,除了正常的巡護,還承擔起了環境保護宣傳的任務,不定期給村民“上上課”,用藏語給群眾講政策、講制度、講環境保護,在不間斷的宣傳中,村民對生態環境越來越重視,環保意識也逐漸提高了。

  綠水青山裡,日子越過越紅火。尕者告訴記者,他小的時候,這裡氣候環境比較惡劣,一年365天裡有200多天是風沙天氣,看不到樹木,也見不到草原。如今,生態保護力度加大了,投資增加了,雨水多了,風沙少了,林子裡野生動物都多了起來。

  “封山育草、黑土灘治理、退耕還林,得益於這些工作的開展,村上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村民的日子也越來越富裕了。”去年,尕者被評為全縣的優秀護林員,干勁更足了,他說,環保工作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我們一定要做好。

  紅旗村還在縣林草局的對口幫扶下,修建了全縣第一家村級垃圾壓縮站,以前到處飄飛的垃圾有了“歸宿”,環境變美了,村容秀麗了,來這邊旅游採風的人也多了起來。

  產業旺起來,村民富起來

  這幾日,趕上秋收,更桑切尼忙得不可開交,一邊要顧家裡,一邊要顧廢品收購站。但更桑切尼說,這樣的忙碌日子才是他想要的好日子。

  說更桑切尼的“忙碌日子”,還要從2016年說起。

  2016年前,由於家中無多余勞動力,兩個孩子還在上學階段,更桑切尼一家被認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出門、吃水、上學、看病,在偏遠的牧業點上,每一件都是難心事。”更桑切尼坦言,全家5口人住在牧區的一間土坯房裡,最大的夢想是搬下山。

  2017年,喜事落到了更桑切尼家。沐浴著脫貧攻堅易地搬遷的春風,他們一家從遙遠的牧業點搬遷到河卡鎮,這裡集中安置了20多戶紅旗村牧民。“一出門,路是平平展展的,買東西不用肩挑背扛了,打開水龍頭嘩啦啦就有自來水,太安心了!”

  屋裡亮堂堂,心裡暖洋洋。走進更桑切尼家,四間房,80平方米,廚房裡酥油茶冒著熱氣,一屋新家具光潔發亮。“好政策讓我們摘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兒子華旦仁青說。

  安居才能樂業,干活有勁頭,生活才有奔頭。住上安居房后,更桑切尼有了下一步打算。想創業,沒經驗,想做買賣,又沒錢,窘境之下,更桑切尼用借來的2萬元,在離家100多公裡外的興海縣溫泉鄉開了一家飯館。“這條路是進西藏的國道,飯館就在路邊,很多大車師傅、自駕游游客會來吃飯,生意還算不錯。”

  開了兩年飯館,更桑切尼賺到了“第一桶金”,還了借款,家裡的生活條件也大大改善。再后來,這裡通了高速公路,很多人選擇更快捷的高速公路出行,飯館的生意一下子“涼了”,怎麼辦?這下急壞了更桑切尼。

  “我有一個朋友,是江蘇人,他是專門做廢品收購的。我的飯館關門后,他問我有沒有興趣開一家廢品收購站,考慮后,我覺得這是一條可行的路子。”在朋友建議下,更桑切尼將飯館轉手,投資4.5萬元,還是在溫泉鄉建起了一個廢品收購站,經過兩年發展,如今,廢品收購站已步入正軌,每年有5萬元左右的穩定收入。

  靠著廢品收購站,更桑切尼一家過上了曾經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從貧困戶到小有名氣的老板,更桑切尼一家成了村上的脫貧光榮戶,他說:“今天的好日子是靠著政府幫忙,自己努力得來的!”

  育鄉風文明,“裡子”美起來

  2018年的湖南大學招生宣傳片中,一位來自青海的學生因成了宣傳品中的“男主角”而備受關注。

  他叫萬德才讓,是從紅旗村走出去的一名大學生。“湖南大學也是一流學府,萬德才讓是我們村裡的大學生,我們為他而驕傲。” 村黨支部書記萬馬多杰說。

  2014年,萬德才讓從青海高原飛到了湘江之濱,成了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學生。然而,一學期下來,各科成績不理想,考試排名也在倒數。“從牧區的前幾名,到排名倒數,讓我感受到了城市與牧區的巨大差異。”萬德才讓說。

  而后的幾年裡,在父母的鼓勵下,在學校老師的幫助下,他重新燃起馳騁藍天的斗志。成績跟不上,他就整天泡在圖書館學習,漢語不流利,他就強迫自己每天多與別人交流,圈子融不進去,他就積極參加各種團體活動,大三的時候,他的專業成績已經進入班級前三,畢業后被順利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學讀研究生。

  更為驕傲的是2018年畢業典禮上,萬德才讓作為學生代表發言。“曾經我是一個不敢說漢語的藏族男孩,今天我可以大膽地分享我的故事,曾經我基礎薄弱,成績倒數,今天我正向著更高的目標飛翔……”萬德才讓說,雄鷹終歸要飛回故鄉的天空,材料學是一門前景廣闊的應用科學,待我學有所成,我想回到青海,運用所學的知識改變家鄉的面貌。

  萬德才讓是學校的典范,也被紅旗村稱為學習的榜樣。如今的紅旗村更加注重發展教育,樹立良好家風,促進鄉風文明,村裡不僅“面子”上變得更美,“裡子”也美起來了。

  70多歲的原村黨支部書記萬德說:“十幾年前,村裡賭博之風盛行,牧民們出去掙點錢回來幾天就賭博完了,對孩子的教育也不上心。這幾年,村民越來越重視教育,咱們村走出去的大學生也越來越多了。”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