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中的“囊謙經驗”

陸廣濤

2020年09月01日09:20  來源:青海日報
 

唐卡繪制。青海日報記者 亞君 攝

  玉樹藏族自治州囊謙縣地處青海省最南端,三江源腹地,是以牧業為主、農業為輔的半農半牧區,也是玉樹未來發展的“副中心”。

  自精准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囊謙縣精准識別貧困村、貧困人口,“核查、核准、回頭看”確定“兩線合一”方案,按照“應納盡納、應退則退、整戶識別”的要求為起點,將扶貧政策和舉措落實到位。

  如今囊謙縣28個貧困村和41個非貧困村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絕對貧困人口如期“清零”總目標,“三率一度”達到國家有關要求指標。全縣進入了經濟發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多、城鎮面貌變化最大的時期,綜合實力得到大幅提升。

  科學謀劃機制

  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保障

  沿著瀾滄江寬廣的河床走一走,我們不難發現,欠發展一直是困擾囊謙縣發展的最突出問題,該縣把發展當作解決一切問題的“金鑰匙”,科學謀劃脫貧機制,把脫貧攻堅當作實現與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所在。

  “作為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貧困面廣,玉樹乃至全省脫貧攻堅‘難中之難’‘困中之困’的地區,囊謙縣以‘耽誤不起’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把脫貧攻堅當作是一場輸不起的政治、民生的戰役,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去破解,一戶一戶去攻克,確保脫貧攻堅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項都不能丟、一步都不能遲。”囊謙縣委書記張琨明說。

  近幾年來,囊謙縣成立了以縣委、縣政府主要負責人為“雙組長”的縣級脫貧攻堅工作協調推進領導小組,以及鄉(鎮)脫貧攻堅工作領導小組,創新建立了“四大戰區”脫貧攻堅指揮體系,設立鄉(鎮)脫貧攻堅工作站,貧困村脫貧攻堅作戰指揮室,形成了縣鄉村三級“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各部門緊密配合抓”的扶貧、脫貧工作大格局。

  建立了“1+5+10+10”工作機制和“85321”結對認親幫扶機制,全面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見效﹔結合鄉鎮村社換屆選舉抓基層黨的建設,把一批立場堅定、思路清晰、年富力強的干部選拔到各級領導崗位上,使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戰斗力不斷增強,打通了聯系群眾和政策落實的“最后一公裡”。

  至此,囊謙縣28名縣級干部、394名鄉鎮干部、222名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員一起,身上帶著“軍令狀”,眼裡盯著“倒計時”,手中拿著“作戰圖”,全部走村入戶、蹲點摸排、查漏補缺。

  在香達鎮巴米村貧困戶家中,縣委書記張琨明詳細了解收入來源、孩子受教育情況、就業意向、后續發展安排﹔在吉尼賽鄉拉翁村索則社,縣長歐格走到易地搬遷安置群眾家中,查看吃穿住行是否安排妥當﹔在娘拉鄉娘多村,政協主席旺尕尼瑪與合作社成員圍坐在一起,商談為產品找銷路……

  縣委理論學習中心組通過以會代訓、專題培訓、集中學習、個人自學等方式,進一步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全縣各級干部充分認識脫貧攻堅工作的重要性,增強工作的緊迫感和責任感,通過懸挂橫幅、張貼標語、發放宣傳資料等形式,營造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良好氛圍,並通過培訓政策“明白人”,有效提高了群眾對脫貧攻堅政策的知曉率。

  對於囊謙縣來說,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隻有謀劃好科學的工作機制,才能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才能繪就既具有地方特色又高效有力的脫貧方略。

  深化扶貧舉措

  確保脫貧成效經得起檢驗

  惟其艱難,方顯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扶貧產業的發展是脫貧的重要手段之一。囊謙縣結合自身特色與優勢、適合貧困群眾參與和從事的產業,用發展牢牢鎖住了這一關鍵點。

  一組數據讓人眼前一亮:累計投入各類脫貧攻堅資金約19.73億元﹔2019年全縣建檔立卡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852.54元,佔全省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5.6%﹔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6%﹔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參保率達到98%﹔養老保險參保率100%﹔經省級備案的28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均達到了貧困退出標准,退出率為100%。村集體經濟69個行政村全覆蓋並實現 “破零”。常住人口參保率100%……

  囊謙縣在教育扶貧上下足功夫,全縣累計投入資金15.3億元,改善教育基礎條件,嚴格落實省州“控輟保學”縱橫管理,持續有效降低“輟學率”,義務教育階段鞏固率達95.71%,發放“雨露計劃”貧困大學生補助資金2041.5萬元,落實高中及中職階段學生各項資助2447人1163.91萬元。通過對各階段學生的各項資助,建檔立卡戶學生的升學率在逐年提升,阻斷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囊謙縣聚焦產業扶貧,大力倡導合作社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農牧民群眾積極發展牦牛、青稞、光伏、旅游、民族手工藝等特色優勢扶貧產業,努力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拓寬廣大老百姓的增收門路。

  一批批經營主體茁壯成長起來。香達鎮大橋村,致富能手返鄉擔任村支部書記,帶領群眾搞起運輸車隊,年分紅能超過萬元﹔毛庄鄉雅杰合作社,帶領群眾織藏毯,年分紅超過千元﹔娘拉藏酒、吉曲鄉改多村生態畜牧業等專業合作社,帶動增收效果明顯。

  此外,囊謙縣還把發展扶貧產業與開發旅游資源結合起來,投資1200萬元建設的白扎鄉巴麥村、吉尼賽鄉麥曲村、香達鎮大橋村、吉曲鄉瓦卡村旅游扶貧項目,正在逐漸發揮效益。同時,加快推進香達鎮前麥村乃加瑪景區和吉尼賽鄉瓦作村景區功能提升,推動了旅游扶貧產業發展。

  囊謙縣主管扶貧工作的副縣長永江說,該縣投入脫貧攻堅資金重點圍繞問題整改、項目建設、產業扶貧、技能培訓、創業就業、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精神扶貧、金融扶貧和結對幫扶等方面開展了各項工作,著力解決了貧困群眾最急需的現實困難問題。經過幾年的投資和建設,全縣住房、交通、飲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和教育、文化、衛生、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設施得到全面強化和改善。

  聚焦鞏固提升

  做好脫貧攻堅后半篇文章

  脫貧摘帽讓囊謙縣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准的舉措,圍繞“產業發展強化基礎支撐、精神脫貧增強引擎動力、技能培訓突破就業瓶頸”三個方面精准發力,進一步夯實脫貧基礎。

  如今,囊謙縣堅持政府引導、鄉鎮扶持、群眾自主的發展路子,持續推動產業發展,大力倡導合作社經營模式,鼓勵和引導農牧民群眾積極發展牦牛、青稞、光伏、旅游、民族手工藝等特色優勢扶貧產業,把產業作為增加農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在夯實基礎、提質增效上做實做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進一步拓寬了老百姓的增收渠道。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不斷加大職業教育、貧困勞動力的短期技能培訓力度,圍繞易地搬遷后續發展的旅游產業、商貿服務等帶動就業,加大轉移就業力度,有效增加貧困人口可支配收入,提升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

  囊謙縣還依托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構建了貧困統計監測體系,建立事先預警、事中監控、事后評估、精准幫扶的管理機制,把動態監測作為貧困篩查、返貧預警的重要手段,建立返貧監測點,把脫貧人口、邊緣人口納入監測篩查范圍,及時發現、精准幫扶,並錄入建檔立卡信息系統,全程記錄、動態管理。

  “下一步,我們將按照‘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的宏觀要求,全力備戰脫貧攻堅普查,探索建立全縣防返貧工作長效機制,統籌做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確保高質量脫貧、可持續脫貧。同時,制定了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方案,不斷鞏固脫貧成果。”囊謙縣縣長歐格說。

  在脫貧攻堅戰中,囊謙縣帶領各族人民用一次次出彩的成績履行著艱巨使命,更在奔小康的征途上,用自己積累的經驗,為未來全縣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奠定基石。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