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改讓新天鋼煥然一新

當年扭虧為盈,員工人均收入提高三成

本報記者 劉志強

2020年09月01日09:3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不到一年,鐵產量、鋼產量、總產值分別增長23%、30%、75%,一舉扭虧為盈。新天鋼集團是怎麼做到的?

  “是混改!”集團領導、一線員工給出一致的答案。2019年1月,民營鋼鐵企業德龍集團出資200億元,重組面臨破產的天津國企“渤鋼系”。至去年3月22日,德龍正式接收天鐵、天鋼等17家鋼鐵企業,新成立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新天鋼集團由此開啟轉變。

  “瞧這車間,地面干淨整潔,玻璃透亮一新。”“出鐵口新立了四個大圍擋,員工自告奮勇畫上‘梅蘭竹菊’,多漂亮!”走進天鋼公司2號高爐,作業長董文明自豪展示起車間新貌。

  環境之變背后是機制之變。“工人沒換,設備沒變,過去2號高爐日產7000噸鐵水,現在突破9000噸,為啥?”董文明揭開謎底:過去要搞衛生,領導好說歹說才能勸動﹔現在,衛生“包產到組”、設備“包機到人”,有問題直接找責任人,“總之,混改后企業效益好了,員工收入高了,干勁越來越足。”

  “收入更高、干勁更足”是新天鋼員工的普遍感受。同時到來的,還有更大的壓力與責任,這也正是經營好轉的關鍵。

  找到有28年廠齡的長材廠老廠長王炳霞時,她正在機器轟鳴的棒材車間中控室裡緊張地盯著大屏幕。“結果導向、責任到人,我必須時刻繃緊弦。”王炳霞說:以前,採購部門購置的原料運至工廠后,工廠驗收不夠認真,想著就算產品出問題也有採購部門分擔責任,“現在,廠子有任何紕漏都得追究廠長責任,我就得事無巨細。”王炳霞也看到了指標到崗、獎罰分明的好處:個別“磨洋工”的工人不再懈怠,棒材車間日產量提高了1/3。

  天鋼公司煉鋼日產量從最高1.2萬噸增至1.7萬噸,噸鋼成本降低200多元……擱以前,許多一線員工都不信自己能干出這樣的成績——混改前,盡管“渤鋼系”1800多萬噸產能吸引了不少企業目光,可管理落后、財務負擔重、設備環保欠賬多等弊病卻讓一些人望而卻步。新天鋼成立后,首先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不減員、不減薪、不減福利、不調崗、不改班制’,我們在穩定人心的同時,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優化管理、降本增效。”新天鋼集團總裁吳玉杰說。

  根除“跑冒滴漏”,把該省的錢省下來。自來水貴、中水便宜,現在盡量改用中水,不影響產品質量,還把用水成本降低了一半﹔拆除丙烷站,改為外部購氣,剔除了安全風險,也節約了用氣成本﹔打造集團採購中心、規范流程、拓展渠道,大幅降低採購成本。

  強化精益管理,把錢花在刀刃上。混改前,王炳霞就曾多次提出調整鋼坯尺寸的方案,卻因協調難度大而被擱置,“新集團提出來,上級很快就同意了。當然,‘給錢、給權’的同時也‘給責任’——誰提出來,誰就得算清賬、簽‘軍令狀’,不能讓錢白花。”新天鋼把成本管控落到實處,讓員工從“干著算”到“算著干”。

  瞄准重點短板,把欠賬盡快補上。封閉原料場、超低排放改造、高爐除塵改造……去年,新天鋼投資超17億元,實施了40多個大中修及環保類項目,更新了設備技術,提升了環保水平。

  混改讓新天鋼在2019年恢復了元氣,也為企業今年應對疫情影響提供了底氣。二季度以來,隨著市場回暖、需求升溫,企業再上新台階:上半年,總產值達372億元,同比增長18%﹔混改以來,累計實現稅金超20億元,員工人均收入提高30%左右。

  加強智能制造,打造“鋼鐵大腦”﹔加大環保投入,全力創建環保A級企業﹔緊盯市場動向,開發個性化產品……吳玉杰表示,新天鋼將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持續釋放混改紅利,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