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進技術人才 助力產業發展

譚 梅

2020年08月26日09:39  來源:青海日報
 

  在安小龍的指導下,西葫蘆長勢良好。

  平安富硒羊肚菌喜獲豐收,2020年產量是去年的2倍。海東市富硒委供圖

  格爾木市河西農場試種的“海水稻”。海西州人才辦供圖

  立秋不久,在海東市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人參果大棚裡,累累的果實挂滿枝頭,讓人垂涎欲滴。大棚主人李治雲忙著剪枝、管護,採摘人參果,豐收的喜悅洋溢在他的臉上……

  李治雲告訴記者:“根據市場需求,他家現在承包了十個大棚調整了種植結構,從雲南引進新的人參果苗子,根據專家的指導和種植要求,年初倒茬以后頭茬的果子長得很不錯。”有“富硒”的優勢,且綠色純天然無污染,果子供不應求,李治雲初步計算,一個棚大概能產2000公斤,能賺3萬多塊錢。

  豐收自然喜悅,而喜悅的背后,李治雲也碰到很多困難。“新引進苗子的時候,總會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還好有安工的指導才能有目前的收獲。”被李治雲親切稱為“安工”的,就是他這座大棚的技術指導員甘肅省農科院副研究員安小龍。

  人才請進村

  讓技術生長在泥土裡

  近年來,海東市充分發揮人才和科技優勢,引進科技型、實用型等各類人才進入田間地頭,立足當地自然條件,引導發展富硒果蔬種植,促進了農民增收,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實的人才支撐。

  “2014年青海啟動了‘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我覺得實施科技創業的春天又一次來了。”安小龍說,自從成為了平安區“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的科技人員之一,就致力於平安區高原溫室富硒果蔬發展的項目,引進示范推廣日光溫室富硒蔬菜、水果新品種新技術,打造高原富硒果蔬品牌。

  自打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建成開始,安小龍就成了這裡大棚裡的重要人物,主要負責平安區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園的技術指導工作。在平安隻要提到日光溫室,他精湛的技術和扎實的作風就無不為大家而稱道。白沈溝富硒果蔬種植示范基地園區規劃面積5000多畝(每畝≒0.067公頃),在他的精心指導下,現已完成日光溫室種植1000余畝,從苗木種植到生育期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環節,都有他指導村民們進行科學管理。

  因為反季節果品種植的緣故,冬季管理,春季摘果,讓每年春節家家戶戶舉家團圓迎新春的時節成了大棚生意紅火的時節,也成了安小龍最忙的時間。為提高大棚油桃種植水平,安小龍放棄團圓相聚休閑度假的春節時光,手把手地向種植戶傳授花朵授粉、調控技術,提高果品的產量與質量﹔為改變傳統的栽培方式,他親自操作演示,修剪整枝﹔為了控制病虫害,他天天出入溫室,診斷病情,開方配藥﹔他充分發揮自身專長,向農戶推廣了26項高新技術,受到當地百姓的一致好評。

  富硒果品的成功種植,帶給當地村民的是翻番的收入。守著富硒大棚這方“寶地”,不少群眾也開始研究起種植技術,在已有果品的基礎上,不斷引進和嘗試新品種果蔬的種植。

  而位於海東市平安區古城回族鄉古城村的富硒羊肚菌則在今年4月實現大規模反季種植。據海東市富硒委副主任時福存介紹,“今年種植的這批反季羊肚菌在6月底已經開始採收,一畝地產量達200公斤,是過去產值的2倍。”之所以有了如此好的產量,也是跟新種植技術引進和專家指導分不開。

  2017年,經過多地考察和多方論証,平安區首次從四川省農科院土肥所引進羊肚菌人工栽培技術,並邀請四川省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專家蔣元繼傳授種植的要領,在平安區三合鎮瓦窯台村進行反季羊肚菌試驗種植,2018年,在前期試驗種植成功的基礎上,今年大規模在古城鄉新建的39座大棚裡種植反季節羊肚菌,帶動周邊農戶1600人就業。

  據羊肚菌種植大棚負責人者旭告訴記者:接下來他將借著專家指導及高校與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產、學、研”聯盟,採取“公司+科研示范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由企業進行科研示范,對菌種提純復壯,同時為農戶提供優質菌種、營養袋和生產技術指導,由農戶和合作社進行種植,形成規模經營,逐步將羊肚菌產業發展成為平安區新型產業。

  而像安小龍、蔣元繼這樣,帶著農業農村發展所需要的科技、信息、管理、資金走進田間地頭,把技術創新的成果就地轉化,讓老鄉們的腰包鼓起來,產業發展快起來的富硒產業專家在海東市還有很多。為充分發揮富硒資源優勢,打造一二三產融合的富硒產業鏈條,推動富硒產業集群發展,2016年至今,平安區引進培養26名產業人才,成立“海東市平安區高原富硒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專家工作站”,持續推動平安區富硒產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成為平安區本土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平台。

  安小龍說:“作為青海省‘三區’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經歷更讓我明白,科研是要解決生產一線的實際問題,要壯大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三區’科技人員專項計劃的實施,為像我這樣的科技人員搭建了一個轉化科研成果、服務基層創新創業的平台,我可以理直氣壯地下鄉服務農戶了,通過創新創業促進成果轉化落地,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我的科技創業夢。”

  以項目引才

  帶來田野裡的新希望

  青海可以試種“海水稻”了!這消息令人欣喜。

  所謂“海水稻”並不是在海水中能生長的水稻,而是對耐鹽鹼水稻的形象化稱呼,指能在鹽鹼地、灘涂等高含鹽量的土地上生長的特殊水稻。而地處柴達木盆地核心區的格爾木市,就擁有適宜“海水稻”生長的特殊地理條件,今年6月,在海拔2800米的格爾木市河西農場,100畝“海水稻”開始試種,德令哈市也試種1畝。這是“海水稻”首次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試種植。目前水稻長勢良好,已出穗。

  據了解,“海水稻”的種植是我省首屆“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期間,引進的“高海拔耐鹽鹼水稻種植專家團隊”,依托袁隆平、李繼明等院士專家團隊研究的第三代雜交水稻技術及其耐鹽鹼水稻種植成果,借助分子生物學、常規回交育種技術及水稻種質資源篩選,進行高海拔地區耐寒耐鹽鹼水稻育種研究。

  據實施該項目的青海昆瑤國際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鄢芙蓉介紹,針對格爾木獨特的自然條件,袁隆平海水稻團隊通過自主研發技術、優化最優配比,運用水稻耐鹽鹼試驗、耐寒試驗、耐旱試驗等方法專門培育出了高原寒地海水稻。6月初,溫室大棚裡培育出的海水稻被移栽到鹽鹼地中。

  “通過‘人工+機械’的方式新開墾的鹽鹼大田試種的100畝水稻,旨在進行數據觀察,培育水稻耐鹽鹼新種質,篩選出適宜柴達木盆地氣候和土壤環境的水稻品種。”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工作人員表示,同時開展高海拔耐鹽鹼水稻標准化種植試驗示范,制訂一套高海拔鹽鹼地水稻種植技術標准,為后期大面積試種提供數據樣本。

  這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2020年以項目引才的一個典型。近年來,海西州緊抓“五個千”產業集群發展和區域特色產業需求,把項目引才作為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促進發展循環產業的有力抓手,推動實現人才與項目深度融合,以產業催生人才聚集,為海西“一優兩高”戰略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撐。

  數據顯示,通過項目引才、兼職引才、飛地用才、顧問指導、挂職引進、退休特聘等方式,2020年海西共確定人才項目16個(含援青項目2個),涉及項目資金54億元,涵蓋鹽湖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新材料、高原特色生物等多個領域。青海省首屆“智匯三江源·助力新青海”人才項目洽談會期間,集中簽約項目7個(其中重點項目1個,援青項目2個),引進高端創新人才32名,高海拔耐鹽鹼水稻種植專家團隊1個、膜分離技術團隊1個,正逐步形成“人才緊跟項目走,項目依靠人才興”的互融互促局面。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