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串門書記”扶貧二三事

陳 俊

2020年08月18日10:15  來源:青海日報
 

距離海東市平安區城區32公裡的古城回族鄉黑林灘村,是區屬44個重點貧困村之一。全村126戶406人,而常住人口僅14戶35人,絕大多數為留守老人和殘疾人,屬於典型的腦山貧困村。 那裡山大溝深,道路坑窪不平,農業產業結構單一,群眾思想觀念落后,經濟發展后勁不足,讓這個地處青沙山深處平均海拔3300米的純回族村一度徘徊在貧困線上。 “以前的日子太苦了,吃穿住行樣樣趕不上鄰村,大家都想往外跑,人留不住。這兩年好了,自從來了第一書記,村民們都有盼頭了。你看,我們的‘串門書記’又去串門了!”隨著村民手指的方向望去,一個年輕帥氣的小伙子正向一戶人家走去……

隨著精准扶貧政策的推進,如今的黑林灘村,一條條干淨整潔的鄉間水泥路穿過村庄,一排排寬敞明亮的大瓦房取代以前的老舊房屋,農用牛耕工具變成現代化電動三輪車,生活上、思想上、精神上實現了穩定脫貧的群眾,對黨的精准扶貧政策充滿感激,喜歡串門的第一書記馬青龍也從“外來戶”變成了“自家人”。

2018年4月,平安區衛計局年輕干部馬青龍被派駐到古城鄉黑林灘村任第一書記。雖然已“脫貧摘帽”,但最讓馬青龍擔心的是,村民們會不會因病返貧?面對脫貧攻堅鞏固提升的艱巨任務,他把工作重點放在了“補短板、強弱項”上。 9戶建檔立卡戶中有8戶為低保兜底戶,絕大多數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和殘疾人,馬青龍帶領駐村工作隊員挨家挨戶入戶摸“家底”、查情況,建立幫扶走訪慰問制度,督促聯點幫扶干部不定期開展走訪慰問和政策宣傳。 依托衛生健康部門落實健康扶貧相關政策,定期進行健康知識方面的指導,共同為生活困難群眾出點子、想辦法,做通貧困群眾的思想工作,實現了由“要我脫貧”到“我要脫貧”的轉變。

76歲的老人馬明忠患有糖尿病、心臟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多種疾病,被精准識別為建檔立卡低保戶,通過政府低保金來維持生活。 “來來來,馬書記炕上坐,等一會兒洋芋就烤好了,你熱熱地吃一口。”坐在炕上休養的馬明忠從窗戶裡看見馬青龍來串門,一下子來了精神。 “老漢恢復得不錯,手熱得很。今天天氣不好,過兩天我帶你出去走動走動,晒晒太陽。”串了好幾家農戶的馬青龍雙手有些冰涼,聽到親人般關心的話語,馬明忠握著馬青龍的手,心裡涌動著一股暖流。 面對這個經常到家裡來串門的85后第一書記,馬明忠心裡格外舒坦。 前段時間,馬明忠因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住了院,馬青龍和駐村工作隊員楊鈞一起為他辦理了所有手續。出院的時候,馬明忠一看單子總共花了7085元,自己掏了不到700元。 剛出院回家的第二天,馬青龍又幫著申請了5000元的救助金,還順帶買了一些常用藥。 “既然來了,我就要實實在在為群眾辦些實事,這樣老百姓才能認你。”這是馬青龍給自己提出的要求。

黑林灘村村內道路由於年久失修,道路坑窪不平,村民出行極為不便。為徹底改善鄉間道路,馬青龍和村“兩委”東奔西跑、各方協調,爭取到平安區交通局鄉間道路硬化項目,將這條全長1402米的道路進行了硬化,全面打通了本村交通運輸“瓶頸”。 “要致富先修路,窮山溝也要跟上新時代的步伐,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的新機遇,要讓大伙開拓思路,找出致富的路子。”馬青龍對村級發展有著自己的打算和目標。 村民“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不僅讓村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也為黑林灘村今后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實惠,為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增添了新保障。

“路通了,我們村與外界的聯系也通了,發家致富的路也通了,大山裡空氣好、生態好,我們要借助鄰村石碑花海旅游項目發展農家樂,增加收入。”村民馬忠說。 兩年多來,馬青龍牢記第一書記職責,積極引導村“兩委”班子認真落實中央關於精准扶貧的決策部署,強化幫扶措施,扎實做好基礎設施改善,農民種植養殖能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廁所革命等重點工作,確保群眾生產生活水平持續提高,村容村貌村風積極向上。2019年底,該村人均收入達到了9100元以上。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奮斗的目標。”正是有千千萬萬個像馬青龍一樣的扶貧干部,真正彎下腰、俯下身,用一次次的“串門”打通與群眾的聯系,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在精准扶貧的路上,憑著對人民負責、對組織負責、對事業負責的擔當,以敢想、敢拼、敢干的狠勁和對駐村工作的熱愛,以實際行動踐行初心使命,越來越多的貧困村才得以“脫貧摘帽”,越來越多貧困戶的臉上才綻放出更加幸福的笑容。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