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西寧城鄉“齊步走”

 陳 曦

2020年08月14日10:11  來源:青海日報
 

脫貧戶採收種植的當歸。大通縣委宣傳部供圖

奶牛養殖場內,養殖戶喜笑顏開。大通縣委宣傳部供圖

養殖場內工人在分揀雞蛋。大通縣委宣傳部供圖

表彰脫貧光榮戶。湟源縣委宣傳部 供圖

  2016年至2018年集中攻堅,全市6.5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330個貧困村全面退出,轄區三縣順利“摘帽”。

  2019年建檔立卡系統192戶、563人全面脫貧,全市實現絕對貧困“清零”。

  2019年,全市485個非貧困村10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全覆蓋。人均5400元的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戶產業扶持全覆蓋……

  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寧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重要論述,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制定了“三年集中攻堅、兩年鞏固提升”的脫貧攻堅目標任務,高位推進、壓實責任、靶向施策、民生兜底、補齊短板、凝聚合力,狠抓問題整改和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脫貧摘帽后,全市堅持頻道不換、靶心不散、力度不減,扎實推進“補針點睛”專項行動,加快實施“九大脫貧后續鞏固行動”,全面鞏固提升脫貧質量,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靶向精准施策 穩步增收脫貧

  走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向化藏族鄉將軍溝村村民李成棟的家中,干淨整潔的院落、牛棚裡茁壯成長的牛犢以及一台標有“脫貧光榮”的嶄新拖拉機,靜靜地述說著這個家庭的故事和美好的未來。

  然而對於過去的李成棟來說,現在的一切都是不敢想的。那時候,由於缺少勞動力、缺少技術、缺少發展方向,他們一家辛苦勞作一年下來的收入還不到2000元,而整個村子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僅有2400元。

  直到2015年11月,奶牛的聲聲低吟打破了將軍溝村的寂靜,也打開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大門。駐村工作隊通過調查摸底,盤點資產,迅速摸清致貧原因,並結合實際確定了“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化發展模式,利用每戶每人5400元產業發展資金為20戶貧困戶購買奶牛53頭,發展奶牛養殖產業。

  與李成棟一樣,村裡曾經有過養殖經驗的村民們都借此走上了脫貧的道路。大家紛紛忙著搭建牛棚、准備飼料、對土地施肥……這個過去幾乎與世隔絕的村子變得熱鬧了起來。

  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西寧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治本之策,累計投入各類產業扶貧資金16億元,實現了“五個全覆蓋”,即:每個貧困縣不低於1500萬元的扶貧產業園引導資金全覆蓋﹔貧困村每村228千瓦光伏扶貧全覆蓋,三縣3個光伏電站建成並網發電,每個村集體每年淨收益25萬元左右﹔貧困村每村50萬元的互助發展資金全覆蓋﹔ 485個非貧困村100萬元的村集體經濟發展引導資金全覆蓋﹔人均5400元的有勞動能力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到戶產業扶持全覆蓋。

  同時,三縣入選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投資8100萬元,在27個村實施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爭取國際農發基金貸款1.98億元,實施青海六盤山片區扶貧開發項目4類43項,惠及3.97萬貧困人口。

  加大民生保障 補齊發展短板

  走進位於湟源縣日月藏族鄉的兔爾干新型農村社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凸顯河湟文化、整齊劃一的二層小樓房,處處可見新農村新面貌新氣象。這裡居住著從小茶石浪、大茶石浪、乙細3個整體村和牧場、下若藥、兔爾干3個村的部分社整體搬遷下來的2600多名村民。

  今年54歲的曹成海是2017年3月份從小茶石浪村搬到這個社區的,坐在自家寬敞明淨的大客廳裡,他高興地對記者說:“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還能住上這麼好的二層小樓,又溫暖又干淨又方便。看病容易不說,孩子上學這個最關鍵的問題也解決了。”

  作為全省第一個新農村社區,如今的兔爾干新型農村社區游客服務中心、污水處理廠、幼兒園、休閑廣場、停車場等旅游和生活設施已逐一建設完成。2017年,兔爾干新型農村社區被列入第四批全國傳統村落名錄,所在的日月集鎮也被譽為“日月山下第一鎮”,榮獲了第二批全國特色小鎮稱號。

  為讓更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的紅利,西寧市在脫貧攻堅工作中精准鎖定4078戶14262人,多措並舉實施易地扶貧搬遷,並已全部搬遷入住,多渠道支持后續產業發展,徹底解決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問題。並全面完成攻堅期內貧困戶危舊房改造計劃,改造危舊房4098戶。15年教育資助政策惠及所有貧困家庭,全市控輟保學率達到99%,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8%。組建了全國首個市縣鄉村四級緊密型一體化醫聯體,在全省率先實施了“幸福西寧·健康藥箱”和13種慢性病貧困患者免費日常用藥項目,受益群眾分別達到56.92萬人次和22.37萬人次。

  同時緊盯水電路訊網等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加大投入,強力攻堅,4萬貧困群眾飲水安全得到鞏固提升,全市鄉鎮大電網、行政村道路硬化、有線網絡實現全覆蓋,無線網絡覆蓋率達到98%,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5%。

  扶貧扶志扶智 發揮主體作用

  8月6日,在湟中區上新庄鎮的小韓打字復印社內,韓洪昌手中拿著照相機正在為顧客拍攝証件照,一旁的妻子正在幫忙為進來的顧客復印文件。雖然外面飄著小雨,但二人卻熱得一頭汗水。

  看到這樣的景象,誰也想不到,5年前的韓洪昌還是一個對於未來生活不抱有太大希望的單身漢。母親股骨頭壞死,行動不便需要照料,而自己又沒有致富技能,也沒有固定的經濟來源,隻能在家務農,以至於三十多歲還一直沒有成家,日子過得清苦,感覺生活也沒有奔頭。

  2015年,有過開打字復印店基礎的韓洪昌被駐村工作隊注意到,在與其商議后,工作隊為他找到了一條“小康之路”。利用扶貧產業資金購買新設備、自主學習相關制圖軟件和攝影技術。2017年,小店實現純收入一萬多元,韓洪昌家也在年底順利實現脫貧。

  摘掉了貧困的帽子,韓洪昌也靠著自己的努力獲得了一份屬於他的榮譽。2019年,他因產業規模取得顯著成效,並在全鎮范圍內起到良好的宣傳示范帶動作用,當年10月被評為縣級脫貧光榮戶,有幸被邀請參加湟中縣2019年全國10·17扶貧日暨脫貧光榮戶表彰大會。

  然而像韓洪昌這樣的脫貧典型卻不在少數。脫貧攻堅戰役中,西寧市堅持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出台了《關於開展移風易俗推進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弘揚家庭美德,規范村規民約,貧困群眾精神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在思想上、精神上進行幫扶,深入開展“精神脫貧集中宣講”和“五星級文明戶”評選等活動。評選表彰脫貧光榮戶930戶,通過身邊人、身邊事,引導帶動貧困群眾激發內生動力,依靠自身努力戰勝貧困,實現勤勞致富。

  同時組織1.5萬名貧困勞動力開展技能培訓,提升自我發展能力。號召貧困群眾參與扶貧項目及村級公益事業,鼓勵有條件的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依靠自身努力勤勞致富,實現增收脫貧。

  【視點短評】一鼓作氣奔小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彰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的價值追求,自覺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這不是階段性的工作要求,而是我們一以貫之的使命擔當。

  從2000多年前的《詩經》開始,“小康”就成為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代名詞,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美好願望。我們對小康的認識與追尋,歷經時間的洗禮,一步步讓夢想照進現實。時間是最忠實的記錄者,也是最客觀的見証者。2016年以來,西寧市投入各類扶貧資金90.5億元,實現3個貧困縣摘帽、330個貧困村退出、6.5萬人脫貧,貧困地區整體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地區生產總值、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經提前實現“翻一番”,城鎮化率、基本養老參保率等多項指標已全面完成。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應充分認識到奮斗的連續性。堅持黨的領導,持續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抓好扶貧領域作風建設,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響鼓重錘、一鼓作氣,不停頓、不大意、不放鬆,以更大決心、更強力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決不讓一個貧困戶和邊緣戶在小康路上掉隊,為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畫上句號。

  堅定決心不鬆勁,精神抖擻向前進,隻要上下一心、各方聯動,對標每項任務、對表每個目標,吹響沖鋒號,發起總攻勢,就能以非常之舉成就非凡之事,讓人民群眾收獲滿滿的幸福感!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