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合一”叩開致富門

趙 睿

2020年08月11日09:28  來源:青海日報
 

  “剛開始要種植羊肚菌時,沒錢沒技術,家裡人也極力阻止,怕賠錢。”海東市樂都區峰堆鄉上一村村民郭佔福回憶起自己剛引進羊肚菌開始種植時候的辛酸,至今歷歷在目。郭佔福說,是“村社合一”給自己“壯了膽”“撐了腰”,自己隻管種植,技術有人教,合作社幫著銷,讓自己脫了貧致了富。

  郭佔福口中的“村社合一”,是樂都區為解決村民“就業無門路、創業無技術、致富無人幫”的“三無”現象而探索出的黨建扶貧模式,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被黨員群眾頻點贊。“不同於傳統‘黨支部+合作社’,在‘村社合一’黨建扶貧模式中,合作社是由村‘兩委’領辦創辦並由村干部兼任合作社負責人,並通過法定程序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這樣強村富民的責任就牢牢地壓在村干部肩上。”峰堆鄉黨委書記李瑋以自己鄉鎮為例說道。

  樂都區委組織部因勢利導,乘著產權制度改革的東風,在全區354個村全部成立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合作社董事長一律由村黨組織書記兼任,實現村黨支部和農村專業合作社合二為一的黨建扶貧模式,在村社黨組織引導下,將合作社經營的各種產業、發展項目延伸到貧困戶身邊,讓村社干部與貧困戶精准對接,使貧困戶融入合作社經濟發展,並在村集體資產發展壯大中享受改革“紅利”。

  產業搭台 村民唱戲

  黨組織服務

  60歲的村民趙洪錢戴上草帽,每周都會按時定點到離家不遠處的村芨芨草掃帚加工廠送自己採摘的芨芨草。他送來的芨芨草品質好,每次都能有80元收入,一年下來,可以工作300多天,能掙3萬元左右,不比出去打工差,還能照顧家裡生病的妻子。

  在家門口能就業的趙洪錢,得益於中壩藏族鄉泉腦村黨支部書記趙洪維創辦的芨芨草掃帚加工合作社,350平方米的工廠內,辦公設備、加工設備等一應俱全,收購原材料需要有大量的村民共同參與,考慮到趙洪錢的家庭情況,兼任合作社理事長的趙洪維優先推薦他到合作社裡工作。

  自整村搬遷到洪水鎮李家壕村以后,后續產業的發展成了村“兩委”干部的一個“心病”,在多方尋找出路后,發現芨芨草掃帚加工的成本較低,收入較高,村“兩委”干部就領辦創辦了專業合作社,產業觸角已經延伸到了每家每戶。一個合作社解決5-6戶的脫貧問題,全部脫貧並不是什麼難題。“隻要肯干,在家門口就有事做,不離土離鄉,工作性質沒變,干的還是農活,農民脫貧沒有比這更現實了。”趙洪錢由衷感慨。

  目前,全區各村在鞏固村集體經濟“破零”成果的基礎上,立足本村資源,以“村社合一”模式發展了高效農業、加工等各類經濟產業。以產業發展為核心,能有效推動村民脫貧致富。“建社之初,不少合作社‘單打獨斗’,唱‘獨角戲’,合作社管理不規范,沒有盈余和利潤返還,作用難以發揮。”區委組織部副部長段勛銘介紹,“‘村社合一’推動了集體土地、閑置資產等資源有效整合,實現了集約化經營,村集體、合作社發展、村民脫貧致富也可以‘三方共贏’。”

  干部包戶 黨員聯戶

  脫貧戶示范

  “村裡的貧困戶,我來‘承包’。”寶金綠色養殖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王保金當仁不讓。村民祝存朝生活拮據,因為是下崗工人,女兒又考上了大學,他欠下一身債供女兒上學。王保金讓祝存朝到合作社工作,每個月有2000元的固定收入。如今,祝存朝女兒已畢業工作,祝存朝也在村裡樂得清閑,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樂都區村社黨員干部採取干部包戶脫貧、黨員聯戶幫扶等多種形式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們進村入戶、行走在田間地頭,通過送技術上門、提供種苗經驗等途徑,開展“造血式”扶貧。

  針對部分學習能力較差的困難種養戶,合作社黨員一對一幫扶聯戶對象,手把手傳授技術,直到教會為止。“無論是誰,在合作社裡都能脫貧,隻要勤勞還能致富。”說起自己的脫貧經歷,祝家村綠殼蛋雞養殖戶索朗德吉坦言,以前不敢闖、不敢試,沒有把握的事情不敢碰,寧可不賺錢,也不能賠錢。為此,村社干部多次到他家,鼓勵他打消顧慮,慢慢讓他拔掉了貧窮的“思想之根”。索朗德吉壯起膽子,養了好幾百隻綠殼蛋雞,合作社免費提供優良雞苗、飼料等。那年,綠殼蛋銷路打開時,合作社以12元/公斤遠高於市場的價格收購,讓索朗德吉嘗到了創業的甜頭。

  集體增資 村民增收

  班子增活力

  已近傍晚時分,站在村裡最高處的崗坡地上,洪水鎮下街村黨支部書記、櫻桃園專業合作社理事郭明先,指著2.67多公頃流轉的撂荒地,介紹著村裡種植的大櫻桃,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郭明先說,“我們‘村社合一’起步雖晚,但發展很快,流轉2.67多公頃土地,村民有租金收入,每年有了穩定收入。村裡一畝收取相應的管理費,僅此村集體收入也就增加了。”在大櫻桃採摘園建設上,村干部進行項目運作,積極爭取了中央財政扶持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50萬元,年底通過分紅分股量化到每個村民。

  近年來,樂都區重點通過推進土地流轉、發展高效農業、盤活閑置資產等手段,搞活了合作社經濟,壯大了集體資產。同時,一大批領富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脫穎而出,一些會經營的社員被發展成黨員,一些種養殖大戶黨員被儲備為村后備干部,有效改善了班子的年齡、能力和思維結構,增強了班子活力。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