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化合力  讓傳統安家

喬欣 通訊員 楊延強

2020年08月04日09:47  來源:青海日報
 

轄區河湟曲藝隊表演民樂合奏。

前營街社區流動道德講堂進樓院宣講身邊好人好事。

石坡街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組織開展回味年俗活動。

  “文化育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在西寧市城中區倉門街地區,各個群眾文化活動站點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搭平台、建載體,開展各類群眾性文化活動,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化之根扎在基層、讓文化果實普惠群眾。

  多彩傳承

  讓文化發展追尋根脈

  “五月五,過端午,挂香包,插艾草,家家要祭祖……”稚嫩的童聲,滿院的艾香,在宏園一區小區內,孩子們用童謠把人們帶入了端午的記憶。

  “聽著娃娃們唱歌,我就想起了年輕的時候在農村,每到端午節,女人們扎堆包粽子、做香包,給孩子們做手繩的場景”,居民張玉梅說,“趕上了好時代,日子是越來越富足了,但對那些漸行漸遠的傳統文化,懷念也越深切了。”

  倉門街街道以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為引領,堅持文化尋根、文化厚植、文化結果為一體,努力打造街道新時代文化建設嶄新格局。在文化尋根上,街道深挖橙色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藍色民族文化、綠色鄰裡文化四彩文化特色,讓社區文化資源重新活起來。

  提起李玉興,那可是倉門轄區老少皆知的“文化人”,一切還得從他幾十年來一直堅持的愛好說起:作為一名有著42年黨齡的老黨員,李玉興從年輕時候,就喜歡收藏毛主席紀念章,退休后,這項愛好更是成了老李的一項“主業”。

  但凡去過李玉興家的人,都會被他分門別類、精心收藏的紅色革命收藏所震驚,這裡已然是一個小型的紅色文化博物館。“李師傅幾十年如一日,把自己對革命理想的信仰寄托在每一件收藏裡,用自己的言行向人們解讀紅色革命和紅色文化,是我們這個時代傳承紅色基因的一顆種子”,為弘揚紅色革命文化,街道以李玉興的事跡為典型,整合轄區老革命、老黨員等“五老”資源,通過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開展革命故事分享等形式,推動紅色文化傳承發展。

  “我覺得張大姐包的粽子既緊實飽滿,又好看有型,肯定是今年粽子大王了”,在街道端午鄰裡文化聯歡活動上,一場居民間的包粽子比賽剛剛結束。“鄰裡和睦、友愛互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讓這種鄰裡氛圍重新在社區裡建立起來,我們將鄰裡文化構建融入到社區工作中,通過群眾性活動,為鄰裡交流、鄰裡互動搭建平台。”街道宣傳科科長魯曉幫介紹說。

  “宏覺寺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在我國民族團結、民族融合的進程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倉門街街道行政服務大廳,轄區各類歷史人文街區和景點簡介牆總會吸引前來辦事的群眾駐足細看。作為老西寧的中心地帶,莫家街、宏覺寺、明城牆遺址等豐富的人文資源,讓倉門街成為歷史與現代對話的窗口。

  “有效利用和開發轄區的民族文化、歷史人文資源,是我們當下的責任,更是我們對歷史的傳承”,街道副主任楊延強說,“今年我們計劃打造宏覺寺街民族團結示范街,將宏覺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金塔寺省級重點文物資源等整合起來,讓民族團結文化在這裡結出碩果。”

  多樣載體

  讓文化振興厚植沃土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裡,都流出一首贊歌......”還沒進入街道綜合文化站,遠遠就聽到居民排練的歌聲。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倉門街街道整合各領域文化資源,將轄區群眾文化站點、群團活動站、道德講堂、多媒體工作室等陣地統籌為一體,不斷創新和豐富轄區文化活動陣地。

  “我們每周都要到文化站排練,和轄區的曲藝愛好者們交流技藝、探討人生,這讓我們的退休生活充實得很”, 在排練的空檔,祁崇喜正和隊友為古箏調音。作為街道河湟曲藝社的牽頭人,祁崇喜說:“黨的文化惠民政策真的好啊,我們現在不僅有了排練的場地,而且這些樂器也都是街道為我們置辦的。”

  “這個字應該這樣發音,不然讀出來就沒有了那種氣勢和感覺。”在前營街社區家長學校裡,社區邀請播音愛好者孔嘉雯為孩子們進行暑期播音培訓。在倉門街,各群眾文化站點緊緊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不斷豐富原有文化載體資源,搭建群眾之家、樓院講堂、紅色影院、書香一角等群眾文化活動平台,同時,積極引入各類專業資源,成立文化志願服務隊伍,開展文化傳播、法規普及、中醫保健、安全教育等,實現以文化人、以文惠人。

  多面延伸

  讓文化活動結出碩果

  “提升國家治理水平,關鍵在基層。基層治理中,文化的教育引領勢必發揮積極的助推作用”,倉門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楊延強說,“在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中,培育出一批積極向上、引領價值的文化成果,一直是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努力的方向。”

  “家中失火后,一定告訴家中老人要先逃生,千萬不要舍不得那點家當”,在慶祝建黨99周年理論宣講活動上,街道“消防安全流動小講堂”宣講隊員吳西平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為居民講解消防安全知識。在倉門街,有一支理論政策宣講隊,這裡面有老黨員、老干部,也有年輕人、小同學,在街道志願服務促進站的統籌下,這支隊伍經常性地開展理論宣講活動。

  “書畫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地方戲曲是我們的民族靈魂,我們要正視自己民族的燦爛文化,去傳承和發揚我們的文化”,街道文藝志願活動上,前營街小學的小同學帶來的傳統文化表演,讓現場的青少年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

  巾幗半邊天宣講隊、“五老”志願隊、河湟曲藝團、“神採樂”舞蹈團……一支支新時代文化骨干隊伍如雨后春筍,在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引領下茁壯成長起來,成為了倉門街街道文化工作的中堅力量。

  院子裡的牡丹嬌艷欲滴,田園裡老黃狗跟著孩童奔向遠山……一幕幕場景不是動畫,也不是照片,而是倉門街殘疾人愛心工作室展示的刺繡和剪紙作品。倉門街將傳統技藝傳承與民生建設發展緊密融合,通過引入專業培訓機構,打造集文化產業、藝術培訓、社會關愛於一體的文化傳承新模式,讓傳統技藝找到融入現時發展的新方向新思路,也打開了一扇群眾了解傳統、品味傳統的新窗。

  像這樣的基層文化實踐活動,只是新時代文化建設工程的一個縮影。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號角已經吹響,這需要我們在傳承和創新中繼續接力,不斷提升文化自信,積極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文化建設成為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堅強保障。

  本版圖片均由倉門街街道辦事處提供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