菇棚裡奔小康

陳俊

2020年08月04日09:36  來源:青海日報
 

  盛夏的一個清晨,記者走進位於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馬場垣鄉金星村的一棟菇棚,肥碩鮮嫩的蘑菇挂滿菌棒,菇棚的主人周宏霞和郭振坤帶著六七名務工群眾正忙著採摘。

  看著挂滿菌棒的鮮嫩蘑菇,瞧著滿筐的豐碩收獲,周宏霞和丈夫開心地笑了,笑意中充滿濃郁的幸福味道。

  就是靠著這每斤幾元的小蘑菇,周宏霞這位農村姑娘拼出了一條增收致富的小康路,過上了幸福美滿的新生活。

  周宏霞出生在民和縣隆治鄉白武家村的一個農村家庭,多年前其父因車禍下肢殘疾,當時她和弟弟還在上高中和初中,他們一家人的生活全靠身患腰椎病的母親耕作經營0.4公頃和0.134公頃蘋果園的收入來維持。

  周宏霞是個很有孝心的姑娘,對父母的艱難硬撐於心不忍,她立志要學一門賺錢的技術活來改善家裡的困境,讓一家人過上好日子。

  2004年,剛剛高中畢業的她,放棄求學之夢,來到甘肅海石灣一蔬菜種植基地打臨工,並跟隨基地郭新志師傅學種菇技術。而郭老板也是個熱心人,看著這個農村姑娘吃苦耐勞、勤學上進,便把種菇技藝傳授給了周宏霞。

  得到了郭新志師傅的精心指導,經過一年多勤學苦練,周宏霞熟練掌握了種菇技能。

  2005年9月,她還代表郭師傅到海北藏族自治州農科所做了一年的菌類蔬菜種植推廣輔導員。2006年回到民和后,期望自主創業,但因資金缺乏,創業之夢未能如願。

  但她並沒因此灰心,而是找到她的種菇師傅郭新志,提出了合伙種植蘑菇的想法,而郭新志也剛好缺少像周宏霞這樣能吃苦、懂技術的好幫手,兩人便達成合作協議,由郭新志投資資金,周宏霞負責種植經營,所得利潤按比例分紅。

  就這樣,他們合伙經營了三年,周宏霞每年也賺得3萬多元的收入。靠著這些收入,家裡的經濟條件日益好起來,周宏霞拿出5萬元積蓄為父母建了七間磚木結構的新房子。

  周宏霞的母親馬潤激動地說:“幾年來,她撐起了我們這個家,苦了這孩子啦!”說話間,眼角有些濕潤。

  與郭師傅合伙種菇,盡管沒有投資壓力,但是收入也很有限,這讓她更加堅定了走自主創業的決心。

  周宏霞清楚,種蘑菇需要溫棚、種菇原料、菌袋消毒鍋爐等基本設施,這些投資算起來至少也得近10萬元,可她一下子也拿不出那麼多錢來。

  后來,她在別人的建議下,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寫了一份申請報告,並親自送到時任縣委書記趙雄的辦公室,訴說了自己的種菇想法和面臨的困難。

  周宏霞的創業精神感動了縣領導,隨后安排縣農業部門在縣農業科技示范園協調解決1棟日光節能溫室和1個拱棚,同時還解決1萬元扶持資金。

  2010年8月,她拿出前幾年合伙種菇賺來的4萬元積蓄,向親戚們借了4萬元,加上縣農業局扶持的1萬元,湊足了9萬元資金,購買了2500公斤棉籽殼、4000公斤玉米芯。

  9月初,2萬個消毒菌棒放進了菇棚,10月下旬,她的第一茬蘑菇開始採摘上市。

  周宏霞說,當時蘑菇市場批發價是6元/公斤,每天批發收入600元,在接近春節的幾天時間裡,她每天批發加零售蘑菇的收入達2000多元。據她介紹,那2萬個菌棒共出菇十幾茬,純收入10余萬元,基本收回了當初的投資成本。

  有了自主創業路上的第一桶金,周宏霞種菇發家致富的信心更足、勁頭更大。隨后幾年,她又在馬場垣鄉團結村設施農業基地以每棚4000元的費用租賃了7棟高標准日光溫室,進一步擴大種菇規模。目前,她種菇已發展到10棟溫室,每年種菇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

  產業發展起來,收入也有了,心地善良的周宏霞始終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2017年她拿出70萬元種菇收入,在民和川垣新區給父母購買了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樓房,讓操勞辛苦了一輩子的父母過得幸福一些。

  2017年,創業成功后的周宏霞也找到了自己的幸福歸宿,與曾給自己教授種菇技藝師傅的兒子郭振坤步入婚姻殿堂,開啟幸福生活。小兩口決定今年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樓房。

  7月17日,記者在周宏霞的父母住所看到,雙開門冰箱、曲屏液晶電視等電器設備,眼前的面貌煥然一新,坐在沙發上看著電視節目的一家三代人臉上流露著從未有過的幸福感,而小康路上的這份幸福,是這位農村姑娘和丈夫郭振坤用勤勞雙手奮斗出來的。

  如今,周宏霞憑著一身的拼勁兒,實現了自己的創業致富夢,走上了幸福小康路……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