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溝:美麗鄉村生機勃勃

張洪旭

2020年08月03日09:29  來源:青海日報
 

  七月,烏蘭縣西沙溝村綠樹成蔭,村道干淨整潔,民居錯落有致,這是一個既有田園風光,又有現代文明的美麗村庄。

  西沙溝村位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烏蘭縣柯柯鎮東側10公裡外。2019年,西沙溝村進一步完善了房屋、道路、水電網等基礎設施,購置了新的垃圾箱,配齊了保潔隊伍,對黨建活動室、農家書屋、婦女之家、兒童之家等文化設施進行了翻新,村黨支部書記包永軍一邊走一邊介紹:現在,家家戶戶都用上了天然氣,醫療保險、養老保險也全額給每個村民繳納,村民的日子和以前大不一樣了。

  西沙溝村由一個窮村走到了今天,村庄的主人見証了它的變遷。

  包永軍介紹,2013年,西沙溝村由於草原佔用獲得集體補償資金417萬元。當時,村裡大部分人的想法是把這筆資金按戶、按人均分,這樣每戶可分到3萬元,人均可以分到7500元,在當時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但是村“兩委”決定從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計劃將這筆資金用於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此,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轉變村民的觀念,最終經村黨支部提議,召開村民大會表決,用這筆資金在烏蘭縣城商業街購買了13間鋪面並出租,如今,鋪面租金每年收入達18萬元。

  “還是村干部有遠見,當時幸虧沒把那筆錢按戶分配。”村民蘇世軍依托村裡的鋪面在縣城開了一家飯館,他說:“想想那年為了能拿到7000多元,天天跑村委會去理論,今天想想都覺得臊得慌。”

  包永軍一邊掰著指頭算賬一邊說,資金盤活了,村裡發展集體經濟的這步棋就活了起來,以土地為資源,將村集體閑置土地及撂荒地出租,建設了枸杞晾晒場,對外出租,每年可獲得租金5萬元﹔利用村裡的沙溝開辦了沙場出租,每年可獲得租金4萬元﹔還利用村集體草場2209.6公頃發展了公益林項目,每年可以獲得公益林補貼8.2萬余元。同時,整合精准扶貧資金94萬元,集中投入到烏蘭恆信國有資產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等規模經營主體,按照協議比例可分享7%的收益,每年可獲得分紅6.58萬元。村民的腰包鼓了,日子好過了,一心一意奔小康的勁頭也足了。

  “靠輸血奔不來小康,隻有自己造血,村庄才有發展后勁。”為了讓村民致富的步子快起來,西沙溝村把發展特色種植業,作為村民致富的重要手段,調整農業結構,將全村75.5公頃土地流轉用於種植枸杞,並在採摘季節組織全村村民參與枸杞採摘工作,為村民又增添了一份收入。

  “目前育肥羊4000多隻,牦牛300多頭,小黃牛60頭。”馬生榮是村裡的養殖能手,如今,他和村裡其他幾家養殖戶,利用村裡免費提供的集體草場3527.4公頃,帶領村民發展牛羊育肥產業。

  “土地流轉了出去,村裡的剩余勞動力也不能閑下來,在村黨支部的‘穿針引線’下,村裡的閑人變成了‘藍領’。”包永軍介紹著西沙溝村發展的“棋局”。

  為了給剩余勞動力找到就業門路,西沙溝村通過培訓讓村民學到一技之長后,組織32戶村民組建了西沙溝村運輸服務隊,18戶村民組成了工程機械隊,並向青海慶華煤化有限責任公司等單位,源源不斷輸送村裡的年輕勞動力,拓寬了村民們致富創收的渠道。

  “2019年,我們累計銷售土特產、牛羊肉、枸杞、藜麥達10多萬元,戶均增收3000多元。”村民李勝業在村黨支部的鼓勵下,主動學習電商知識,成立了電商營銷團隊,通過傳幫帶,目前有13名村民跟著李勝業做起了電商生意,通過網絡把村裡的特色產品銷售出去。

  同時,西沙溝村看准了海西州將烏蘭縣打造成“州內旅游強縣、省內旅游大縣、國內旅游名縣”的有利時機,將全村旅游扶貧資金300萬元,投資到茶卡鎮旅游扶貧產業園,發展物業經濟,一年時間,分紅30萬元。同時借助旅游業的發展,全村積極推動鄉村民宿、休閑觀光、枸杞採摘等產業發展。

  “今年,我打算在村裡開一家農家樂,旅游旺季的時候游客多,這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村民李文秀對今后的發展充滿信心。

  通過走集體經濟發展之路,西沙溝村徹底改變了過去農業產業基礎薄弱、村民收入低的落后面貌。2019年,西沙溝村集體收入達50.02萬元,人均收入達1.43萬元。

  如今的西沙溝村,田野上生機勃勃,鄉村美景如畫。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