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第一書記帶領“問題村”打“翻身仗”

——記光明日報社總編室主任編輯尚杰

2020年07月31日17:32  來源:人民網-青海頻道
 

[人物名片] 尚杰,男,漢族,1984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畢業,光明日報社總編室主任編輯。2019年5月,被組織選派到青海省囊謙縣擔任縣委宣傳部副部長、多昌村駐村隊員,2020年1月起擔任多昌村駐村第一書記。

[導 言] 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青海省囊謙縣,一名來自北京的博士第一書記正在“走紅”。他扑下身子,抓黨建、建項目,帶領一個問題村、落后村打起“翻身仗”,村裡各項事業邁入正軌﹔他發揮專業優勢,克服高寒缺氧、語言不通,跑遍全縣69個行政村,發表各類新聞作品上百篇,讓囊謙頻頻刷屏﹔他舍小家為大家,在幼子不足一歲的情況下,主動請纓奔赴高原,積極聯系資助貧困學生、捐獻物資,在第二故鄉揮洒著汗水、貢獻著智慧,為助推脫貧攻堅貢獻了一份“光明力量”。

今年7月,尚杰在玉樹州採訪惠農虫草貸貼息發放儀式  光明日報 供圖

扑下身子,他帶領“問題村”打“翻身仗”

在囊謙縣多昌村,第一書記尚杰帶著村社干部、施工隊人員連日來一直奔波在草山上,他們在尋找水源、為水窖選址。

尚杰(左)帶領多昌村村社干部在山上尋找水源、確定水窖位置   光明日報 供圖

多昌村是距離縣城最近的貧困村,目前還未納入集中供水范圍。沿扎曲河狹長帶狀分布的村庄,先后在草山上建起4座水窖,引山泉水供村民飲用。

但由於部分主管網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年久失修,跑冒滴漏嚴重。加上近些年大量外來戶涌入村子定居,遠遠超出本村的戶籍人口數,原有的水窖容量無法滿足需求,導致部分村民出現了飲水困難,不得不挑水吃。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尚杰多次和當地水利部門溝通,並積極向派出單位匯報爭取,他提出採用聘用技術人員+村民出工的方式,最大程度降低費用,來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多昌村自來水改造項目已經通過了光明日報社的同意,將於近期開工建設。

“村民們最初都不看好他,覺得他帶個眼鏡、文質彬彬的,干不成啥實事”,多昌村五社社長扎巴說,沒想到,這位北京來的第一書記用行動刷新了村民的認識。

在他的牽線努力下,村子裡豎起了太陽能路燈,晚上出門也不怕了﹔年久失修的黨員活動室裝修一新,村民們開會、黨員們過組織生活都有場所了﹔他組織村子的年輕大學生們外出考察,還專門添置了直播設備,鼓勵他們嘗試電商直播。

村裡老黨員生病了,他登門看望慰問﹔村裡兒童走失了,他聞訊深夜爬起來和村民一起尋找﹔河水暴漲,部門村民家裡進水,他和村民始終奮戰在抗洪一線……一樁樁、一件件事,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他們對“尚書記”豎起來大拇指,也對村子發展充滿了信心。

要知道,長期以來,多昌村一直是縣裡的“問題村”、“后進村”和“困難村”。2018年,包括村主任、社長6名黨員在內的22名黨員群眾在“掃黑除惡”中被處理,村支書也被紀委免職,村子發展一度陷入停滯。

從去年6月開始,在香達鎮的大力支持下,多昌村重新組建了村兩委班子。在駐村工作隊和新兩委班子的努力下,一年來,村子人心齊了,發展邁入正軌了,各項事業正在抓緊推進中。在今年6月份國家第三方抽檢以及7月份脫貧攻堅普查中,多昌村均用優秀的表現順利通過,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得到鎮裡、縣裡的認可。

發揮特長,他奔走高原寫專欄

在做好多昌村駐村工作的同時,尚杰積極主動發揮個人專長,利用全媒體手段全方位宣傳囊謙,為脫貧攻堅助力加油。

到達囊謙的第二天,尚杰就克服了高原缺氧、語言不通等不利條件,開始了採訪工作。很快,他在報社的支持下,在光明日報開設了《走筆囊謙——來自脫貧攻堅一線的報道》,用手中的筆記錄下這個貧困少數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偉大實踐,為當地干部群眾鼓與呼。

萬事開頭難。囊謙是典型的地廣人稀地區,轄區面積1.2萬平方公裡,人口僅有12萬人,下次鄉通常要跑上一天。當地人手緊張,一個局也就三五個人,根本沒有人准備文字材料,更沒有人主動提供新聞素材。

為了盡快熟悉情況,寫好報道,尚杰抓住一切機會下鄉。隻要聽說有人下鄉,就主動跟著去。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他跑遍了囊謙的九鄉一鎮,距離縣城100多公裡的尕羊鄉,需要翻越多座雪山的毛庄鄉,沿著懸崖峭壁才能抵達的娘拉鄉……都出現他的身影,69個行政村他很快也跑了一個遍,對囊謙的縣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積累了大量的報道素材。

在海拔4000多米的草山上,尚杰(右)採訪採挖虫草的群眾  光明日報 供圖

在帳篷黨支部裡,尚杰與著曉鄉巴尕村的村干部們交談  光明日報 供圖

為了做好報道,他爬上4800多米高的草山,實地跟隨農牧民挖虫草,一天下來腿都不聽使喚﹔他冒著大雨,在泥濘道路奔波60余公裡,趕到娘拉鄉的小學採訪控輟保學勸返的小學生﹔他背著被褥,趕到縣城最北邊的班多村,在農牧民家裡與他們促膝長談,了解到他們最真實的心聲……截至今年7月底,已經有50多篇報道見報,另外有多篇作品在微博、微信、客戶端新媒體平台刊發。

尚杰(右)冒雪在囊謙縣最北部班多村採訪並為村民送去藥品  光明日報 供圖

尚杰還積極利用網絡直播平台,擴大宣傳效果。2019年7月,光明日報發起囊謙首屆網上旅游節,三場網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50萬人次,迅速形成了“刷屏效應”,讓囊謙的人文風景在手機小屏上“走紅”。

這些全媒體手段的報道,在當地產生了巨大反響,對宣傳推介囊謙、助推脫貧攻堅工作都發揮了關鍵性作用。青海省委宣傳部、玉樹州委都專門對這些報道給予高度肯定。

舍小家顧大家,他視囊謙為“第二故鄉”

2019年2月,當尚杰報名去囊謙挂職扶貧的消息傳出后,讓身邊的同事們吃了一驚。

“驚”的是他是主動請纓、自願報名的。報社人都知道,去囊謙挂職可是個苦差事。囊謙縣位於青海省最南端,距離北京有2000多公裡,地處偏遠、交通不便,至今沒有直達的航班。更苦的是,那裡平均海拔3600米左右,高寒缺氧,氣候惡劣,並且挂職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這對人的身體、精神毅力都是一種考驗。

“驚”的是他有兩個年幼的孩子,正是小家需要照顧的時候。報名時,他的女兒還不足5歲,兒子還不足1歲,妻子一開始並不理解:“工作干得好好的,為何要去那麼遠的地方”。尚杰耐心地做工作,最終爭得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離開了小家,尚杰把囊謙當成了第二故鄉。他很快融入當地的生活,從當地群眾吃住在一起,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不斷貢獻“光與熱”,得到了群眾的認可。

著曉鄉的藏族婦女的藏族婦女阿保曲忠,自身經濟並不寬裕,但在2015年6月,她主動為一名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青年捐獻了腎臟,將青年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她非但沒有向青年索要一分錢,反而自掏腰包花了2萬余元的醫藥費。青年獲得了重生,而她不得不常年吃藥。

深入到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阿保曲忠家採訪 光明日報 供圖

雖然阿保曲忠獲得了2017年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但並沒有改善她的生活條件。尚杰在得知這一情況后,主動與縣委宣傳部、縣紀委多次到阿保曲忠家中看望慰問,為她送去生活必需品,並為兩個上學的孩子聯系了愛心人士進行資助。

2019年8月份,當得知不少偏遠鄉鎮的孩子們為過冬羽絨服發愁時,尚杰與光明日報社挂職干部胡清強一起,多方聯系愛心人士,捐贈了價值45萬元的1000多件羽絨服,捐贈給孩子們,讓他們溫暖過冬。

尚杰還積極配合光明日報社扶貧辦,將“光明助學金”發放到240多名小學生手中,解除了孩子們上學的后顧之憂,為囊謙的不少貧困家庭減輕了壓力。從2015年開始,光明日報社在囊謙設立了“光明助學金”,每個學生每年資助1500元,5年來,影響力和輻射面不斷擴大,通過“一對一”的幫扶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來自遠方的關愛。

對於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難題,他總是想盡辦法來解決。2019年9月,當得知囊謙縣藏醫院在發展藏藥種植過程中遇到技術難題,急需技術專家時,他主動多方聯系、登門拜訪,邀請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專家到囊謙實地考察,並配合做出可行性報告,協助解決了技術難題。

臉晒黑了,孩子們也認不出他這個爸爸了,但尚杰沒有后悔,更沒有退縮。眼看著囊謙縣脫貧摘帽,他又開始琢磨著如何帶領多昌村發展集體產業,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

“一年多來,尚杰始終在用心用情投入扶貧工作中,在帶領村子發展、全方位宣傳報道囊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展現了挂職干部的良好風採,為助力囊謙脫貧攻堅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囊謙縣委書記張琨明說。(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