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扶貧 致富路上輕盈的步履

2020年07月30日09:25  來源:青海日報
 

為游客講解唐卡藝術。

傳授技藝。

石刻產業已入駐省級精准扶貧產業園。

在“唐卡藝術之鄉”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從事唐卡、泥塑、堆繡等傳統技藝的企業和畫院已陸續復工。圖為在同仁市龍樹畫院學員正精心作畫。

匠心筑夢。

昔日牧女變身石刻藝人。

泥塑。

在扶貧車間,參加培訓的學員們正在專心學習。

為促使文化產業得到更好的傳承發揚,同仁市每年開展千人繪制唐卡大賽。

熱貢藝術工藝品挂墜“嘎烏盒”倍受青睞。青海日報記者 公保安加 攝

  熱貢藝術、和日石刻技藝、同仁刻板印刷技藝、黃南藏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區,黃南藏族自治州在傾力推動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的同時,聚焦脫貧攻堅,將非遺文化產業與精准扶貧有機融合,實現了傳承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豐收。

  結合精准扶貧,黃南州探索出“政府+文化企業+貧困戶”的扶貧模式,設立非遺扶貧工坊、非遺傳習中心免費招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員,為他們傳授技藝,其中,2個非遺扶貧工坊招收建檔立卡貧困戶學員超過總學員30%。部分民間藝人運用非遺技藝,組團前往外地就業,按照市場需求從事佛像繪畫、泥塑制作、建筑彩繪等,據統計,該州每年約500名民間藝人輸出到外地,年創收2500萬元以上。

  在今日黃南,學習非遺技藝已成為諸多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的第一選擇,在“文化產業+扶貧”的新模式下,“一人學藝,全家致富”已不再是口號,而成為實實在在的致富門路,在這條嶄新的致富路上,人們向著幸福,步履無比輕盈——在同仁,唐卡、堆繡、泥塑、雕刻等文化扶貧產業園創作基地已落成,文化扶貧車間接連設立,420余戶貧困戶、2000余名貧困人口借此實現了脫貧,在該市吾屯、年都乎、尕沙日等村落,唐卡、堆繡、泥塑文化產業已成為主要的家庭收入來源﹔在被譽為“高原石刻第一村“的澤庫縣和日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村民憑借石刻技藝實現了脫貧﹔在同仁市卓隆村,非遺項目同仁刻板印刷已成為村民們農耕之外的第一副業,他們利用農閑從事刻板印刷,人均年收入淨增4000元以上……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