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戈壁上的“一棵樹”

田得乾

2020年07月09日09:27  來源:青海日報
 

  郭長青和段職工正在進行清雪作業。 青海省公路局供圖

郭長青向記者介紹“一棵樹”。 青海日報記者 田得乾 攝

  在距離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大柴旦鎮40公裡處的小柴旦湖岸邊不遠處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楊樹,那是柴達木養路人頑強不屈的精神象征,他們都叫這裡是“一棵樹”。

  這棵樹是1973年4月大柴旦公路段26道班養路工拜佔元同志種下的。如今,青海省海西公路總段大柴旦公路段黨支部書記、段長郭長青的微信名就是“一棵樹”。郭長青說,這棵樹歷經風吹雨打,酷暑嚴寒,仍然向上生長。2014年,這棵樹因為地下鹼水上升而枯萎,但這棵樹所代表的精神並沒有枯萎。

  2018年5月,郭長青組織大柴旦公路段職工在“一棵樹”旁又種下了15棵新樹,希望全公路段職工繼承和發揚柴達木人艱苦創業、團結奮斗、頑強拼搏的精神。

  接過父輩手中的鐵鍬和洋鎬成為“路二代”

  郭長青,這位年過半百的老養路人,看起來身形消瘦卻不失精干,走起路來腳下帶風,黝黑的臉上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著堅毅的目光。他就像小柴旦湖邊的那顆楊樹一樣,扎根於荒原戈壁,歷經風霜雨雪,見証著柴達木地區公路的變遷,也守護著公路的安全暢通。

  “我的父親是青藏公路的第一批開拓者,他當時跟隨慕生忠將軍修建青藏公路,奉獻了自己的一生,最終長眠在昆侖山下……”

  據郭長青回憶,1953年他的父親郭守肅剛剛27歲,聽到要去青海修筑青藏公路,就立即從湖南老家趕往青海,參與了青藏公路格爾木到拉薩段的建設工作。1954年青藏公路正式通車后,父親就被分到五道梁公路段當了技術副段長。

  “他們當時養路的工具特別簡陋,剛開始隻有背簍和人拉板車,道班就是他們的家。”郭長青說,當時他父親管養的線路全長有117公裡,上路巡查全靠走路,每走一次就得一個半月的時間,所以他對每一段路的路況都特別熟悉。

  郭長青說,我們無法忘記老一輩公路人頭頂青天一片、腳踏荒原八方的豪邁氣概,也無法忘記父輩人拉肩扛、風餐露宿艱苦創業的歲月。

  1966年5月20日,郭長青出生在父親工作的五道梁公路段,從此與路結緣。生於公路邊,長於公路邊的郭長青長大后,自然而然成為了“路二代”。

  “從父親的身上我能感受到他們那一輩人對公路難以割舍的情節,他們為青藏公路付出了一生,路已經成了他們生命的一部分。”郭長青接過父輩們手中的鐵鍬和洋鎬,也繼承了他們為養路事業奉獻一生的信念。

  郭長青說,父親說不出什麼大道理,但那種蘊含於一言一行中的言傳身教就是我們后來說的“兩路精神”。他常常給我講當年慕生忠將軍帶著大家修路的故事,就是要我們記住並傳承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拼搏、甘當路石,軍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路精神”。

  用汗水和行動詮釋一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以身作則、身先士卒,是最朴素有效的領導哲學。郭長青這個公路上的第二代養護工,用自身的行動詮釋著一個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大柴旦公路段管養的路段有將近800公裡,而且分布在不同的四條線上,再加上這裡有青山、嗷嶗山、當金山等高海拔山路,氣候條件惡劣,水毀、冰凍自然災害頻發,路基路面病害反復,在日常養護工作中,段上的職工除了要開展正常養護工作,還要經常投入到夏搶水毀、冬除冰雪的應急搶險中,工作的艱苦不言而喻。

  2018年4月份,段裡負責養護的G3011線柳格高速青山、嗷嶗山路段連續3至4天的暴雪,造成路面嚴重積雪,最厚的地方積雪有一米多深。郭長青帶著段裡的職工趕去清雪,因為雪太大機械上不去,連續37公裡雪災路段,隻能進行人工清雪。3500米至3800米的海拔,零下近30攝氏度的氣溫,郭長青帶領大家一路前行,並拿出午飯送給被困人員,脫下棉衣披在路人身上,四天三夜的鏖戰中他們隻吃了一頓飯,最后道路得以順利通車。有人說,這是守路人的“路魂”嚇退了惡劣的天氣。

  2019年夏天,洪水來襲,大柴旦公路段負責養護的道路被阻斷,情況萬分危急。“共產黨員跟我來!”53歲的郭長青第一個跳進齊腰深的水中,帶領大家筑起人牆,扛起沙袋堵水護路﹔夜晚,他站在冰涼的水中為前行的車輛指引道路,連續奮戰九天九夜。

  “說十遍不如干一遍,處置路面水毀病害的時候,職工們背多少沙袋我就背多少沙袋,路域環境整治的時候,他們干幾公裡我也干幾公裡。”說到這些的時候郭長青有些自豪,他說大家看到我這個段長都這麼拼命,干勁就更足了。

  自參加工作以來,先后在德令哈公路段、冷湖公路段、茫崖公路段、大柴旦公路段任副段長、段長的郭長青帶領大柴旦公路段全體職工以飽滿的工作熱情,全面完成年度公路養護、抗洪保通等急難險重任務,有效地保障了所轄路段的安全暢通。

  “真的,我很敬佩我們的職工。”說起大家一起出去干活的事情,郭長青好幾次說到他被職工們不怕艱難困苦,全力拼搏奉獻的精神所感動,說這種特別能奉獻、能吃苦的精神,一直讓他很感動,也一直影響著他。

  近幾年,公路交通量急劇增加,路面病害也逐漸增多。為了解決養護范圍近800公裡的路段點多線長,病害分散的問題,郭長青在海西公路養護沒有先例的情況下,大膽採用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處治病害路段35000多平方米,更換橋梁支座600個,對4座大橋進行了砼橋梁防腐處治,45道橋梁伸縮縫得以修復,6座中橋橋面滲水得以處理,35道危涵得以加固……這些是前五年病害處治的總和,在海西公路總段乃至全省養護行業名列前茅。

  然而比起在工作中的兢兢業業,郭長青對於家庭卻有著太多的虧欠。在家庭和事業面前,郭長青毅然選擇了舍小家,為大家,隻要工作需要,隻要接到險情報告,他都會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妻子常年有病,他顧不上照顧﹔兒子高考,他也沒能去陪伴。算下來,一年365天,他在路上工作的時間就超過200余天,而他與家人團聚的日子一年不到30天。

  讓“兩路精神”薪火相傳

  再次見到郭長青,已經是一年以后了。黝黑的臉上那雙小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堅毅的目光愈顯深沉,再配上一身黑色中山裝,讓他看起來還是那麼干練,只是因為腳踝受傷,所以走路有些慢。

  郭長青告訴記者,今年3月,隨著疫情防控形勢趨於好轉,隨即而來的是復工復產的嚴峻任務。為快速進入路域環境整治工作保障公路的“暢通、安全、舒適、美觀、綠化”,他號召全段職工開展“整治路域環境大干30天行動”。3月9日那天,他和副段長李忠紅分別帶隊出去整治路域環境,在撿除網圍欄外的垃圾時他不慎崴傷了腳踝,導致踝骨骨折。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為養路事業奉獻了一生的郭長青目前最大的心結就是如何把養路事業傳承下去。

  “我們段上現在有好多老同志馬上就要退休了,所以如何培養年輕人,如何讓第三代養路人繼承養路事業,傳承‘兩路精神’是我現在一直考慮的問題。”郭長青說。

  為此,郭長青想了很多辦法。除了讓老職工做好“傳幫帶”之外,還通過在段裡舉辦各類集體活動,來提高大家的組織觀念﹔通過舉辦“唱紅歌、讀好書”經驗分享比賽活動,來提升大家的榮譽感,而最有效的一個辦法就是通過黨支部開展各類主題黨日活動,開展技能比賽,向他們宣傳青藏公路建設的歷史,給他們講老一輩養路工艱苦奮斗的故事,從思想上引導他們,讓這些新時代的公路養護人,從內心深處感受“兩路精神”的可貴和養路事業的可敬。

  “作為新時代的養路人,你們不僅要傳承‘兩路精神’和養路事業,還要大力弘揚‘登高望遠、自信開放、團結奉獻、不懈奮斗’的新青海精神,沿著先輩們的足跡,扎根工作崗位,練就過硬的工作技能,做好公路保通,為青海的公路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郭長青時刻不忘要激勵年輕職工們做好新時代的養路人。

  在郭長青的努力下,他和段裡的年輕職工打成了一片,年輕職工對他的稱呼也從“郭段長”變成了“老郭”,年輕職工對養路事業的熱情也在不斷提高,這讓郭長青對今后的養路事業又多了一份期待。

  更讓郭長青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引導和影響下,正在上大學的兒子也選擇了道路與橋梁專業,有意在畢業后接過他從父輩手中繼承的事業,繼續為養路事業而奮斗。

  “上無飛鳥,下無走獸,遍目極望,欲求渡處,路中無居民,涉行艱難,所經之苦,則莫知所擬。”這是東晉高僧法顯《佛國記》中對柴達木盆地的描述。如今,這裡不僅有了公路,更有著一群為這條公路安全暢通而無私奉獻的人們,他們就像那路邊的一棵樹一樣,拋家舍業,獻了青春獻終身,默默守護著一條條通往遠方的生命通道。

  當我離開時,我看到距離那棵已經枯萎的楊樹十幾米遠的地方,有一棵綠油油的小樹已經發芽吐綠,向著蔚藍的天空努力生長,那挺拔的姿態就像一名頑強不屈的養路工站在路邊,向人們訴說著他對公路的愛護和不舍,向風呢喃著對家人的思念和牽挂。

(責編:劉沛然、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