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山水,打造綠色發展樣板

公保安加

2020年07月07日09:06  來源:青海日報
 

依偎在黃河臂彎中的尖扎縣。黃南州交通運輸局供圖

盛夏時節,由北而南探訪黃南藏族自治州農村牧區的田間地頭和廣袤牧野,以及由“單打獨斗”轉向“抱團取暖”的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和企業,深感黃南農牧區生態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人們熟知的青南農牧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也隨之被今天的黃南人揚棄和突破,一個綠色有機發展的“黃南樣板”正在被確立。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地處三江源腹地,坐擁萬頃牧場和豐饒的谷地,農牧業及其產品一直是黃南州最為“叫得響”的品牌,為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增強環境承載能力、改善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使“黃南品牌”進一步發展,走出省門、國門,創造更高的經濟價值,黃南州深入推進“山水黃南”生態文明建設,做足“山、水、林”文章,讓地域生態環境和農牧民生產、生活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變化。

因青山而美麗

沿隆務河順流而下,從麥秀山到隆務峽近60公裡的流域,已然變成一條綠色長廊,在已成林的同仁縣東、西山,和尖扎縣南山,曾經干涸的溪流再一次噴涌而出,汩汩流淌。

“人多的地方和生產生活區先綠起來,沿隆務河與黃河尖扎段流域實施高標准造林。”黃南州林業和草原局調研員劉成邦說道,黃南州從本就拮據的地方財政收入中擠出資金,實施應栽盡栽綠化戰略,在這場植綠的不斷接力中,從同仁縣東山到西山,從南當山到格拉灘,再到尖扎縣南山,人們徐徐將荒山禿嶺化成了綠洲。

近年來,黃南州以黃河兩岸和隆務河流域國土綠化為重點,著力構建綠色生態屏障,將國土綠化作為“一把手”工程,連續召開國土綠化動員大會、開展萬人上陣10日植樹的義務植樹大會戰,實施了國土綠化提速三年行動,國土綠化、生態文明理念持續深入人心。生態環境得到了更好的恢復和提升。有一組數據凝聚著黃南人的智慧與汗水:“十三五”期間累計完成國土綠化任務13.16萬公頃,新農村村庄綠化98個,校園綠化102所,經濟林造林1680公頃,中藏藥材種植426.67公頃,組建林木育苗專業合作社63個,育苗1900多萬株。

至今,尖扎縣已有11個苗木專業合作社大面積培育優質苗木,通過育苗和管護帶動貧困群眾增收達160余萬元。

2017年,康楊鎮尕麻堂村32戶118名貧困村民將產業到戶資金作為股份入股苗木基地,如今,隨著尖扎縣國土綠化不斷深入,他們從中享受著這一改革創新的紅利。

綠水青山,是眾多產業長遠發展的命脈。以同仁縣為例,同仁“黃果梨”產業發展正為當地農民轉產致富輸送著源源不斷的動力。近年來,隨著“黃果飲料”走俏市場,擴大黃果梨種植面積在同仁縣已然成為全民共識,諸多曾經撂荒的耕地、荒山禿嶺已成為大片的果樹林,從事黃果梨加工的企業不再為原料發愁。

位於隆務鎮的隆務庄仁青農副產品有限公司是致力於開發黃果梨產品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如今,政策有力,原料充足,公司產品已由塑料瓶裝的單一品種衍生到玻璃瓶裝、易拉罐、禮盒裝等,並以其養生價值廣受市場青睞,隆務庄271戶村民已從“一無庄稼地、二無集體經濟”的尷尬境地中擺脫出來,各個持股分享紅利。

因碧草而幸福

當延續千年的游牧業遇上急劇退化的草場,減人減畜、草畜平衡早已成為生活在青南牧區的牧人們唯一的出路。

今天,隻有立足於市場,讓改革勁風吹遍草原的角角落落,追逐草原生態持續優化、牧業高質量發展、牧民高品質生活的步履才能更加穩健,實施“五四戰略”推進“一優兩高”戰略方能行穩致遠。

發展與保護是天平的兩端,面對這一天平的失衡狀態,加重保護生態環境的砝碼,扭轉長期重發展輕保護的傾斜失衡狀態尤為重要。為此,黃南州全面落實草原補獎政策,實施退牧還草、生態修復等一系列項目,無死角推進草原生態治理工程,——啟動建立了三江源生態大數據平台、利用新型無人機航拍技術開展項目實施面積的精准測繪及核查工作、採用大型噴霧器結合無人機開展草原毛虫防治,累計完成了草場圍欄115.8萬公頃,補播改良草地4.3萬公頃,黑土灘治理8.67萬公頃,治理草原鼠虫害391.46萬公頃,防治毒害草3.07萬公頃﹔落實草原補獎政策157.8萬公頃,草原生態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澤及2.43萬戶農牧民11萬人。據了解,目前,黃南州已有124萬公頃草場和161萬頭隻牲畜實現有機認証認定,分別佔全州可利用草原面積的78.6%和牲畜總數的94.7%,成為全省最大的有機畜牧業生產基地。

黃南州澤庫縣地處三江源生態保護核心區,平均海拔3700米,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61.9萬公頃,人均草場8公頃。在過去較長一段歷史時期,由於無序放牧,從而導致草場退化,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澤庫因此成為青南牧區典型的貧困縣之一。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置身傳統粗放式畜牧業經濟的絕境中,人們開始意識到,隻有不斷創新生產模式,才能在困境中蹚出一條路,才可能有希望順利完成傳統畜牧業的改造升級,並適應現代有機畜牧業經濟發展的變革。

2011年初,全省牧區開始推行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拉格日村在政府的指導和扶持下,成功組建了拉格日有機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牛羊和草場入社,解放了勞動力,邁出了“綠色革命”第一步,並在2012年分紅51萬元。時至今日,以草定畜入股、牲畜分群飼養、草地劃區輪牧、社員分工分業、收益按股分紅的“拉格日模式”,草地有機生態畜牧業已成為澤庫縣摘窮帽剜窮根的“利刃”和諸多牧區競相學習的改革典型。

目前,澤庫縣64個行政村均已實現草地有機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全覆蓋,並已建成37個標准化高效養殖基地,昔日逐水草而居的2066戶10344名貧困牧民已變成“股東”,分享著改革紅利——2017年至2019年,全縣37個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累計實現現金分紅3330萬元。

如今,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業變產業、牧民變股東、社員變職員“六變”模式下的生態畜牧業合作社,和孵化基地、企業、貧困戶的無縫對接,讓黃南品牌走出“深閨”,亮相省內外市場,進入都市人的生活。

因綠水而滋潤

黃南州位於九曲黃河第一灣。境內有大小河流140余條,除黃河及其一級支流隆務河、澤曲河外,還有大夏河、洮河、巴曲河、扎毛河、羊智河等重要河流,濕地面積8.1萬公頃,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水,無疑是黃南州建設“山水黃南”最為重要的一筆。

近幾年來,黃南州治水目標從單一、傳統的防洪保安全向著力解決水污染,實現水美、水優轉變。

2019年以來,該州多措並舉,深入實施碧水保衛戰,維護河湖健康,持續改善河湖水生態環境,實現了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位於尖扎縣黃河之畔的德吉村,因黃河水而被人們所熟知,也因黃河水而美麗富裕。走在同仁縣隆務河畔信步的人群中,兩岸木棧道已鋪就,遠處的湖心島,人行橋等景觀也已在緊張的施工中呼之欲出。

在位於該州南部的澤庫、河南兩縣,兩個“國字號”濕地公園交相輝映。

去年初,河南蒙古族自治縣通過實施一系列洮河流域生態恢復和保護項目,順利通過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驗收,入列“國家濕地公園”,其濕地面積達到384平方公裡。流水潺潺、景色旖旎的草原大牧場再一次回歸原生態。

在2015年獲批建立“澤曲國家濕地公園”以來,澤庫縣公園內濕地生物多樣,景觀資源豐富,目前濕地有野生動物96種。草原上,人人關心水源、人人愛護水源、人人爭當水源清潔工已然成為牧民的共識。

同時,該州實施建設了黃河干流尖扎、河南段,澤曲河等河道防洪治理工程,累計完成投資4.15億元,治理河道總長105.12公裡,實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程38項,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1平方公裡,有效保障了河湖生態安全。

無疑,保護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是辯証統一的關系。2017年,尖扎縣緊抓全省國土綠化工作提質加速時機,完成了2846.6公頃土地增綠,讓諸多苗木培育基地成為了“新寵”。為此,該縣提出“貧困村集體創辦苗木合作社”的思路,引導11個貧困村建立了育苗專業合作社。(下轉第七版)(上

(責編:陳明菊、楊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