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國家公園原住居民生計研究 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啟示(下)

李 明  呂瀟儉

2020年05月11日09:34  來源:青海日報
 

三、對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啟示

建立中國特色國家公園體制在我國是一項全新的制度創新,也是時代賦予青海的光榮使命和歷史責任。習近平總書記致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的賀信指出,“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后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這是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可以看到,三江源國家公園作為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極具典型和標志意義,其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在建設、管理目標上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特征,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凸顯我國國家公園特色。結合文章第一、二部分研究帶來的啟發,筆者認為,准確把握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根本問題,應充分認識原住牧民群眾的特殊性、重要性,堅持“投資於人”,以牧民群眾的可持續生計推動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行穩致遠。這將有助於三江源生態保護在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上取得新突破,有助於尋找三江源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源,無疑也會對世界自然保護貢獻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的先進理念和成功實踐經驗。

1.准確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根本問題。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馬克思認為人類是自然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自然是統一的有機整體,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緊密聯系、不可分割。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靠自然界生活”,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但“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自然是人類生存之本、發展之基。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反映了自然界不依賴於人類而具有內在創造力,它創造了地球上適合於生命生存的環境和條件,創造了各種生物物種以及整個生態系統。因此,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必須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把經濟活動、人的行為限制在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能夠承受的限度內,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三江源生態保護一期、二期工程的實施表明,生態功能的修復不僅僅是一個工程技術問題,更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不能僅就生態論生態、就生態抓生態。我們應看到,保護建設好三江源,隻有不斷提高當地牧民群眾在整個國家公園建設中的主體意識和主體作用,堅持共建共治共享,才能實現從“管得住”向“治得好”的轉變。實踐也証明,隨著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實施以及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進,一方面,三江源宏觀生態格局總體繼續好轉,另一方面通過設置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落實生態補償政策、開展農牧民培訓和特許經營試點等舉措,牧民群眾已深深嵌入到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中,牧民群眾正從放牧員、畜牧業的經營者轉變為生態管護員、生態文明建設者,三江源呈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國家公園建設正成為名副其實的集生態、經濟、社會建設於一體的自然保護地建設。這體現了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規律性把握和運用,生動詮釋了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才是最完美的生態這一鮮明共識。可以展望,隻要我們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中,牢固樹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把人與國家公園建設須臾不可脫離放在心上,充分尊重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的平衡演替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就一定能把握好人類發展與生態系統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探索好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路徑。

2.充分認識原住牧民群眾的特殊性、重要性是建設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重要前提。受獨特自然環境影響,牧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已經和三江源生態緊密結合在一起,人與自然已經構成了一個相對穩定平衡的系統,特別是牧民群眾積極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取向,對三江源整個生態系統形成了持久保護,至今仍然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現實實踐看,隨著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推進,極大地激發了當地牧民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干部群眾保護生態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空前高漲,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奉獻意識進一步增強,保護好生態已成為廣大干部群眾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統一的自覺行動。索南旺杰指出,生態問題難以僅靠治理措施與政策法規的出台而得到徹底解決,必須是人類深層次意識驅動和價值理念的根本改變。可以看到,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干部群眾作為全球整個自然保護地體系原住居民群體中的一部分,其獨特的文化、生產生活方式決定了其在生態保護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隨著國家公園建設的推進,在對“自然”研究的同時,不能忽視對“人”的研究,尤其要科學確定人在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確保將必需的原住牧民群眾留住、留好,全面持續地建設好三江源國家公園。

3.“投資於人”是建設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的動力源泉。國家公園強調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保護,而人是保護行動的主體和承擔者、實施者。但目前三江源國家公園所處地區基層人才隊伍薄弱,技術研發推廣人才、特色產業人才、管理人才普遍匱乏。牧民接受科技知識、先進經營理念需要一個過程,加之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仍顯不足,生產經營尚帶有盲目性、滯后性。從雜多縣昂賽自然體驗項目試點看,人力資本的匱乏制約了以當地牧民群眾為主體的特許經營活動的開展。因此,要實施好投資於人戰略,努力把人口資源變為人力資源、把人力資源變為人才資源。西奧多·W·舒爾茨認為,人力資本是通過投資而形成的,像土地、資本等實體性要素一樣,在社會生產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人口質量和知識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類未來的前景。在國家公園建設中我們應堅持投資於人,重點對牧民群眾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提高牧民群眾的人口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激活牧民群眾生計資產,提升牧民群眾生計能力,優化牧民群眾生計策略,進而促進牧民群眾的全面發展。要著力依靠特許經營制度,探索建立園區內牧民群眾參與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的渠道和經營收益分配機制,實現生態富民。要重視從法治、規劃、制度的視角保障牧民群眾的權益,進而從根本上調動牧民群眾參與國家公園建設的積極性,真正夯實牧民群眾持續保護生態環境的根基,讓三江源國家公園建設日趨充滿內生動力。

4.牧民群眾的可持續生計是建設好三江源國家公園的重要支撐。“小民生計,大國根基”。2005年8月,在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啟動大會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曾培炎在致辭中指出,在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和建設工程時要解決好牧民群眾的長遠生計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國內外自然保護地實踐經驗表明,生態脆弱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必須與人的生計改善做配合。生計推動保護,生態保護建設的基本目標達成是人民群眾的可持續生計問題。對三江源國家公園牧民群眾來說,可持續生計的實質是如何尊重和弘揚當地牧民群眾的傳統文化和生產生活方式以及解決好未來牧民群眾的生存、發展問題,科學推動牧民生計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相耦合,進而形成與國家公園保護目標相一致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實現生產生活生態的良性互動。從方法路徑看,一是要將生態管護公益崗位這一創舉維護好、發展好,更好地推動牧民群眾理性轉型。二是立足牧民群眾的生計資產現狀,依靠生態畜牧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對現有牧民傳統生計進行優化提升。三是要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加快特許經營機制實施,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大力發展生態型生計。四是健全完善縱向、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充分用好對口援青機制,進而借助外部力量推動牧民生計可持續。五是利用好《關於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的指導意見》出台的契機,進一步審慎平衡好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衡量三江源國家公園生態治理效能最重要的標尺之一也應是能否為當地牧民群眾構建一個可持續的生計安排。恰如何思源所言:每一個國家公園都有獨特的生態系統,而當地社區是最懂得其脆弱性,最善於適應其環境的群體。社區與自然生態系統構成的社會——生態系統具有的獨特人地關系,理解與重新發現傳統生計系統,有利於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國家公園管理策略,實現生態、文化、生計的協同發展。

(作者單位:青海師范大學)

(責編:陳明菊、楊陽)

推薦閱讀